•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外治保健 > 正文
  • 敷贴 法(一)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53:55
  • 核心提示: 敷贴法是应用药物或泥、蜡、磁等材料,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外敷或贴穴,通过肌肤吸收或借助穴位,经络作用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敷贴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时期,人们学会用土、草根、树皮等外敷伤口止血

        敷贴法是应用药物或泥、蜡、磁等材料,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外敷或贴穴,通过肌肤吸收或借助穴位,经络作用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敷贴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时期,人们学会用土、草根、树皮等外敷伤口止血。《五十二病方》已载有许多外敷方药,用以治疗创伤、外疡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鸡子白、醋、水、蜜、酒等物应用于外敷的记载。以后,历代医家相继应用,不断发展。如南北朝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痈肿,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用胡桃泥外敷治疗白发,宋代《太平圣惠方》用湿地龙粪研敷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明代《普济方》用生附子研末和葱捣研敷涌泉治疗鼻渊。到清代,敷贴法在民间更为广泛流传,已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外治大师吴尚先收集历代各种敷贴方法,在其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全面阐述了本法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敷贴法由于方法简便,保健、治病范围广,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人们的养生保健。目前常用的敷贴法有热敷、冷敷、湿敷、薄敷(贴药)、泥敷、蜡敷、磁敷、药敷、脐敷(敷脐)、箍围、发泡、鳝血敷法等12种方法。

        【操作方法】

        (一)热敷法

        热敷法是将发热的物体放置于患处或某一特定部位(如穴位),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肌肉松弛,以起到消炎消肿,驱寒湿,止痛作用的一种方法。

        热敷法的使用方法如下。

        1.药包热敷法将药物放在锅内煮热,

    装布袋扎好;也可将准备好的药袋加温(2个药袋轮流热敷),然后放置在患处。以能耐受、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

        2.药液热敷法将中药人锅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再用大小适宜纱布垫数块,浸泡在药液内,轮流取用,在适合的部位上持续热敷。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3.盐热敷法粗盐250~500克(根据病情需要增减),放铁锅内,用急火爆炒,然后迅速用纸或纱布包裹,外面再包一层粗布,放置患处热敷。如冷后,再将盐炒热敷。每次 40分钟,每日2次。

      4.醋热敷法  取粗盐250克,放铁锅内,用急火爆炒,再取陈醋半小碗,逐步洒入盐内,边洒边搅动,要搅拌均匀,洒完后再略炒一下,装布袋或用粗布包裹,趁热在患处热敷。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5.姜热敷法生姜500克,不去皮,洗净捣烂,挤姜汁,装入碗中备用。将姜渣放在锅内炒热,用布包,在患处热敷。姜渣包凉后,再加些姜汁,炒热后包敷。可反复热敷数次。

        6.葱热敷法取新鲜葱白500克,捣烂-后放铁锅内炒热,用布包,放置患处。

        7.热袋敷(市鲁)法热敷袋1个,用手搓热,放置在患处,也可用绷带固定在患处。敷用时问较其他热敷法长,每次1~2小时,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2~3次。

        8.热水袋敷法将水温60℃左右的热水灌入热水袋,排空袋内空气,拧紧盖子.外用纱布、毛巾包,放置患部。每次1小时,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3次。也可用茶杯、旅行水壶等代热水袋。

        (二)冷敷法

        冷敷法是将低温物体置于患处或某一特定部位(如穴位),多用于高热、炎症或夏日降温等。常用冷敷法有冷袋、冰袋、冷巾及化学冰袋敷法等,使用时患者尽量取舒适的体位,暴露出需要冷敷的部位,将准备好的冷敷用具放置患处,每次15~30分钟。使用冷巾、冰袋者约5分钟更换1次。冷敷结束后,用干毛巾或纱布将冷敷部位的皮肤揩干。

        (三)湿敷法

        湿敷法是用消毒纱布浸透药汁或蘸取药

    液敷于患处,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敷贴方法。此法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肤愈合作用。多用于疮疡痈肿、炎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烧伤、烫伤等疾病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病情选药配方,用 95%浓度乙醇浸泡7日备用,或市售的药液制剂,取纱布4~8层置药汁中浸透,挤去多余药液,以不滴淋为度,敷于患处,每1~2小时换药1次。如皮肤渗液不多,可3~4小时换药1次。

        (四)薄贴法

        薄贴法又称“膏药疗法”。是用膏药敷贴以治病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膏药是按处方配药物置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加入黄丹再煎后凝结而成的制剂,俗称“膏药肉”。由于膏药方剂的组成不同而有温、热、寒、凉之别,应用时必须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药性和适应证选择用药。如太乙膏,性偏于寒凉,功能散肿消炎,解毒生肌,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之通用方。本法多用于疖肿、疖疮、痈疽、溃疡、肿疡,以及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伴寒性脓肿等。使用时取膏药隔火炖烊,摊于纸上,随疮口大小敷贴患处。此外,膏药摊制有厚薄之别,薄型膏药用于溃疡,宜勤换;厚型膏药用于肿疡,5~7日1次;乳癖,5~7日1次。对已溃之疮口,宜用薄型膏药,每日1次;未溃之肿疡,宜用厚型膏药,2—3日1次。

        (五)泥敷法

        泥敷法是用湿泥敷在人体一定的部位(多在患部),或将整个身体卧在泥中,以达到强身治病作用的方法。泥的种类很多,有淤泥、粘土、井底泥、水塘底泥、田野泥、蚯蚓泥、土蜂窝泥、白蚁泥、泥煤等,它们都含有无机、有机诸种物质,故称治疗泥。应根据病情的性质,选择治疗用泥。凡用于泥敷的泥应进行加工处理:①天然泥:将上述各种泥,拣去其中大颗粒、石子、杂草、贝壳等杂质,用冷水调和(粘土要用筛子筛过,然后再调和),稀稠适度,即可使用。②人工泥:可分为药物泥、热泥和药物热泥三种。在天然泥中渗入研细的药末或调入药物煎液,就成药物泥。将配制好的药物泥再加热,就成为药物热泥。冷泥用于热性病证,热泥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临床主要用于高热不退、热毒内盛、疔疮痈疽等实热病证和关节炎、慢性脉管炎、慢性骨髓炎等慢性虚寒性病证,还可以治疗腱鞘炎、滑囊炎、神经痛、营养性溃疡、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附睾炎、中耳炎等。

    常用方法有:①全身冷泥浴法:将所选的治疗泥温度控制在25℃左右,调成泥浆状,放入浴盆、浴缸,浸浴在泥浆中,每次40~60分钟,每日1次,然后用32℃左右的温水冲洗干净,静卧休息30分钟。②全身热泥浴法:将上述泥浆加热至35~40℃,治疗方法同全身“冷泥浴法”。③全身冷泥敷法:将治疗泥揉和,做成大泥饼,置于平坦处,让患者裸体仰卧在泥饼中央,再用泥自脚部向上敷涂到胸部乳头处止。泥的厚度约为5厘米,胸腹部稍敷薄些,每次l小时,每日1次。④全身热泥敷法:方法同“冷泥敷法”。不同的是:如在日光下进行治疗,先将治疗泥在日光下晒热,治疗时用布棚或遮挡物将头、颈、上胸部遮荫,以避免日光直射;如在室内进行,则将治疗泥加热至40℃左右,敷好后用棉布单、雨布、布床单和棉被等依次包裹。但前额及心前区一定要放置冷湿布。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后用温水冲洗干净,再卧床休息30. 60分钟。⑤局部泥敷法:方法同全身“热泥敷法”,主要用于四肢、颈项、肩背、胸腹、耳部等。具体有局部冷泥浴法、局部热泥浴法、局部冷泥敷法、局部热泥敷法等,还有局部冷泥裹包法(将冷泥装在布袋中,敷在患处,用绷带固定)、热泥裹包法(用热泥,其他同上)、间接泥敷法(敷在患病处附近)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