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外治保健 > 正文
  • 外治养生(一)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53:55
  • 核心提示: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数千年中,中医药学形成了种类繁多,独具疗效的各种治疗方法。从中医传统分类的角度讲,主要分为“内治”与“外治”两大类。内治,是指以口服药物为主防治疾病的方法,如汤药、丸、散、膏、药膳等疗法属内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数千年中,中医药学形成了种类繁多,独具疗效的各种治疗方法。从中医传统分类的角度讲,主要分为“内治”与“外治”两大类。内治,是指以口服药物为主防治疾病的方法,如汤药、丸、散、膏、药膳等疗法属内治的范畴;外治,是泛指运用药物、器械、手法等从体表进行治疗的各种疗法,如敷贴、熏洗、针灸、推拿等。本章主要介绍除针灸、推拿疗法之外的各种施治于体表的外治养生法。

    一、外治疗法史略

        外治养生法的起源,可以上溯至人类的远古时代。在原始的石器时代,古人在向大自然猎取食物裹腹充饥的生存竞争中,逐渐学会了用火、打磨石器和采摘识别植物的本领,并且发现用泥土或某些草根树皮敷裹伤口,会使疼痛缓解,创口收敛止血;用烧烤过的石块熨引肢体,可以止痛消肿,消除疲劳:用锐利的砭石切割肌肤,能够排除脓毒,促进创口愈合;佩带某些芳香性植物或矿石,有辟瘟除邪的作用等。这便是敷贴、火熨、割治、佩药等外治养生法的萌芽。

        随着生产工具和医药知识的发展,外治养生法逐渐趋向成熟。如《周礼·天官》已有“疾医”(内科)、“疡医”(外科)等医学分科的记载;上古名医俞跗身怀“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溺髓脑,谍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的医疗绝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曾以针刺、药熨等法治愈了虢太子“尸厥”而享有“生死人”之誉等,反映了先秦时期外治养生法已具有一定的水准。因此,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内经》能够在上古医学发展的基础上对各种疗法的运用作出原则性的总结,强调“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素问·移精变气论》),并载述了针石决脓、刺血泻热、膏贴按摩等外治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近年出土的武威竹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等医学史料,也证实了诸如熨灸熏洗、敷贴药摩、塞药含漱、拔罐割治等外治方法,在西汉时期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其中《五十二病方》列举的痔疾治疗方法尤为巧妙,如“牡痔”之治,可先取狗的膀胱套在竹管一端。插入患者的肛门,将其吹胀后引出直肠下端患部,然后用刀割治,再敷以黄芩末,防止创口感染。后世治疗痔病的手术、结扎、枯痔等疗法,即由此发展而来。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介绍了苦参汤熏洗、雄黄熏肛治疗狐惑病、头风摩散治疗风疾、薤汁灌耳、皂角末吹鼻救治卒死、蜜煎导肛门栓、猪胆汁灌肠治疗津亏便秘、矾石丸阴道栓剂治疗妇人闭经癖坚等临床经验,不仅将各种外治养生法纳入了由他创立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而且还为中医急救医学有效地运用外治养生法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名医华佗在外科手术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据《后汉书》记载,华佗不但发明了中药麻醉法,而且将之成功地运用于夸背破腹、抽割积聚等腹部外科,成为中医手术疗法的奠基者之一。

        晋唐医学的突飞猛进,为外治养生法在各科疾病的防治上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由于本草学的发展和医方的集结,为药物外治提供众多有效验方的同时,也使得临床治疗各科疾病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如炼丹服散之风,自魏晋以迄隋唐数百年间始终盛行不衰,虽然造成了相当多的服食者毒发夭折,并导致了发背、发狂等疾病肆虐的后果,却也促进了化学实验和制药化学的发展。晋代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抱朴子》一书全面总结和发展了的炼丹经验,主要用于养生延年;唐代,随着炼丹技术的改进与提高,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范畴。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籍已载有治疗疟疾、疥癣、痈疽疮疡等各科疾病,由煅炼升华后的化学药物为主配制的丹剂、膏剂、霜剂等外治方,极大地丰富了敷贴、薄贴、箍围等外治手段。在手术、正骨、急救术等方面,这一时期也有显著的成就。如南北朝医家龚庆宣整理的晋代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详尽地介绍了穿刺、切开、引流等手术方法,对腹部外伤肠脱出的处理、痈疽手术适应证、切口引流部位及消毒、敷药换药等有正确的记载。此外,有关肠吻合术、血管结扎、兔唇修补、割治疣目胬肉、金针拨障、拔牙补牙等手术方法,也见诸隋唐医籍之中。再如唐代蔺道人所著的《理伤续断方>阐述了处理创伤和骨折脱位的止血、缝合、扩创、包扎、牵引、整复、衬垫固定等方法,并载述了敷、贴、洗等外治验方,后世骨伤科治疗的整复、牵引、小夹板固定等疗法盖渊源于此。至于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及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籍,对心胸复苏、自缢溺死、毒虫咬伤、中毒急救等医疗方法也有颇为翔实和切合临床实际的载述。

        晋唐外治养生法的全面发展,还与当时医学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有密切的关系。自从元嘉二十年(443)刘宋政府创办称之为“医学”的官办医学教育机构后,经由隋、唐两朝的发展而渐趋完善。如唐代兼理卫生管理和教育职能的“太医署”,作为中央一级的医疗主管部门,下设有四科一园(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和药园),分别由各科医药博士学习“体疗” (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及针灸、按摩、正骨、角法(火罐)等课目;各州官府也设置相应的“医学”,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医学教育制度,为培养大批掌握专科诊疗技能的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后世各朝代基本上承袭了唐代的医学制度,这对中医各种独特疗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保障作用。

    宋元以降,由于医学理论的争鸣、诊疗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民间外治方法不断补充和融合,使外治理论和临床实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代官修本草和方书蔚为风气。如《开宝本草》、《图经本草》及大观、政和、绍兴年间先后增订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再如北宋时集纂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汇集了诸多卓有效验的外治方法。明代不仅有载方6万余首的《普济方》颁行,更有《本草纲目》煌煌巨著的问世。在李时珍所集辑的万余首附方中,涉及临床各科数百种病证治疗的外治验方竞有百首之多,其中包括敷贴熏熨、涂抹擦摩、淋洗渍浴、点吹口畜 漱、坐导捻红等各种药物外治养生法。清代赵学敏继承历代名医注重民间医疗经验的传统,对流传在民间的外治方法进行发掘整理,撰就了《本草纲目拾遗》和《串雅》两书,对走方医“治外以针刺蒸灸胜,治内以顶串禁截胜”的治疗特色和方法作了全面的总结。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在清代中叶,出现了外治专著。目前已知最早系统论述外治养生法的专著是程鹏程辑纂的《急救广生集》,约刊行于嘉庆十年(1805)。该书集历代外治养生法之大成,载述各种外治方法约百余种,选辑1 500余首外治验方,分列内、外、妇、儿各科病证近百门(种)。然而由于其版本流传不广,影响远不及约60年后问世的吴尚先撰著的《理瀹骈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