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沈尔安
在民间,常常可以见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叫儿孙或老伴给自己拍打背部,拍得直至打嗝,顿觉轻松畅快。还有一些大人或小孩在咳嗽、呕吐时,在旁的家人连忙给他轻轻地拍打背部,直至咳嗽或呕吐后症状得以缓解。
拍背有时还有急救的奇特功效。传说汉武帝天汉元年,中郎将苏武受命率将士百多人前往匈奴议和。议和未成,反被涉嫌卷入谋反事件,受到卫律提审。苏武深感有辱君命,气极之下,拔出佩刀向胸部、刺去,昏倒在地。医生急忙命人掘出一个大坑,坑中置火,苏武被放在坑上伏卧着,由医生拍他的背部引出瘀血,终将苏武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祖国医学认为,拍背、捶背可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有各脏腑的背部“俞穴”以及大椎、身柱、风门、膏盲等重要穴位。如风门穴是肺气出入与“风邪”侵犯人体的门户,膏肓是治疗各种慢性“虚劳”疾病的强壮要穴,各脏腑的背部“俞穴”,更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的通路。
唐代开国之初,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经济、利于国民休养生息的国策。唐太宗曾下诏给当时著名的医学针灸学家甄权,着令他主持修订《针灸明堂图》。唐太宗后来在审阅《针灸明堂图》时,了解到人体的背部俞穴是脏腑气血输送注入的场所,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的病症。他不由得想到,在大唐刑律中有鞭笞犯人背部的条款,于是在贞观四年(公元631年)十一月,颁旨废除了这一条刑律。《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留下了:“制决罪人,不得鞭背,以明堂孔穴针灸之所”的记载。
拍打捶击背部,可以刺激背部俞穴。促使气血流通和调节脏腑功能。通常拍背时患者可采用坐姿或卧姿,施术者可用虚掌来拍打,也可用虚拳、掌根、掌侧叩击患者的背部。施用的手法、动作要注意协调、灵巧,力量均匀、和缓,着力要有弹性,每分钟可叩拍60至80次,共约10一15分钟,用单手或双手均可。通常拍背后能及时解除疲劳、振奋精神,起到健体强身的功效,对多种慢性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清晨起床后拍背,还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的作用。
与拍背相类似的还有擦背,即患者俯卧床上,请他人将手指并拢,用手指及掌在背部上下反复揉擦。擦背最初时间不宜过长,以后逐渐延长时间,以皮肤发热、自我感觉舒适为度。可每天临睡前、起床后各做1次,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擦背亦可在洗浴时自己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感觉发热为止。经常做可预防感冒,治腰背酸痛、胸腹闷胀,有健脾和胃、益寿延年的功效,对老年人尤为适宜。若属感冒风寒,咳嗽初起,干咳无痰,夜间较甚者,可用双手食、中、无名三指,蘸少许驱风油或清凉油(万金油、正金油、风油精均可,若加入生姜汁数滴效更佳),擦患者两侧肩胛骨内侧的背心,至皮肤微红、发热为度(注意力度要和缓、均衡,莫擦伤肌肤),对祛风止咳十分有效。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人体背部丰富的脊神经,支配着肢体及内脏的活动。拍背、擦背等可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及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尤其背部皮肤下隐藏着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在缺乏刺激的情况下,这些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免疫细胞处于一种近乎“休眠”的状态。而拍背、擦背等可使这些细胞活跃起来,变成具有吞噬异物能力的网状细胞,积极地消灭有害病菌或隐藏在体内的癌细胞。因此,在医学界有人将背部称为人体的三大“保健特区”之一。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寒冬腊月,人们都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及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体质虚弱者。若稍有不慎,背部保暖不够时,风寒特别容易通过风门、肺俞等穴位侵入人体,令人生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因此早在魏晋时代,医学养生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就提出了“背宜常暖”的主张。不少简便有效的保健养生方法,包括捏脊、背部刮痧、拔火罐等,便是在此原则指导下直接在背部实施的。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背部的保健灸。
保健灸在我国古代及近代日本,都曾经十分盛行。 日本针灸学家代田文志在《针灸临床治疗学》中介绍说:“灸能广防所有的疾病,又能保持健康,使人长寿,古来将它作为一年中的一项大事来行使。直到明治初年为止,一般人之中普遍施行着养生灸。”“无论谁到了l8岁,就要灸风门 (在第二胸椎下两边旁开l.5寸处,有宣肺解表、祛风通络之功,主治一切风证),以预防感冒及肺结核。”而在山阴地区,小孩出生后100天内灸身柱已成习俗,对感冒、吐乳、消化不良等皆有效。身柱穴位于背部正中第三胸椎下,为小儿强身保健要穴,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效。采用温和灸法,可用点燃的艾条(药店有售)对着穴位熏灸,每次灸2一1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即可。此外,还有大椎、膏肓、肺俞等背部穴位的保健灸等。这方面受益的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且已得到临床医家的反复印证。如此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