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压又称指针、点穴,是用指压点掐穴位为主要手法以防治疾病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具有感应强,起效快,损伤小等特点。早在《素问·举痛论》就认识到了按法的作用:“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我国古代常采用指压法施术于骨折或关节脱位整复手术,以产生镇痛和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爪掐人中以治昏厥的介绍。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中有“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来抑制艾灸时所产生的烧灼痛的载述。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痧眼源流》中专门介绍了“若犯痧,先循其七节骨缝中,将大指甲重掐人,候内骨节响方止“的治疗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还载述了点穴的工具—钅是 针和圆针。
在脊柱或其两旁施行指压法,又称“按脊法“(压脊法);在胸部穴位上施行,又称“胸穴指压法“;如用于镇痛以便进行手术,称“指压麻醉“。由于指压法的作用面较小,应用于穴位之上,似与针刺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十引四明陈氏《小儿按摩经》称掐穴之法,“乃以手代针之针术也“。于是后世有“指针”之称。
【操作方法】
1.指按 用手指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可按而静止不动,也可按而左右拨动,或按而揉动,或按而微微颤动,或按而滑行移动,或按而起伏松紧交替而波动。
2.爪掐用指甲掐切穴位。
3.点压用屈曲的示指(食指)或中指近端指关节的背侧面按压穴位。
4.叩点 将手指微曲,示指按于中指背,拇指抵住中指掌侧面的远端指间关节,小指及环指(无名指)握紧(或中指、示指并齐微屈,拇指抵住中指、示指掌侧面的远端指间关节),利用腕臂之力,指端快速地反复叩点穴位。或用屈曲示指(或中指)近端指关节的背侧面进行叩击。
5. 钅是 针法 钅是 针针端钝圆无锋,轻压穴位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或重压至局部感应扩散为度。
6.指拨法用手指指腹按住痛点,然后作屈伸、旋转等动作,直至痛点处由疼痛转变为按压不痛或稍觉疼痛时,随即用按住原痛点的手指指腹轻柔地作向下、向外的平行推动或扣拨(如扣手枪板机状)数次。然后活动几下,再找出新的痛点,照前法操作。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疼痛及肢体活动障碍消失或显著减轻时为止。最后,在原痛点处贴以胶布或膏药,或用绷带加以固定。
【养生应用】
通过指压,再结合指压穴位的特殊作用,可适用于养生防病的需要。如足三里、关元、气海可补虚强身,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肩井、内关可促使疲劳消失;内关可强心,安神,宽胸,和胃止呕;期门、阳陵泉、太冲可疏肝利胆;膻中可理气降逆;中脘可消食导滞;中府、尺泽可补肺益气;肾俞、太溪可补肾,健腰膝;睛明、承泣可明目;迎香可利鼻窍,通大便;听官可聪耳;风池、太阳可祛风解表;曲池可清热止痒,降血压;水分、阴陵泉可利水消肿;丰隆可化痰;神门、三阴交可安神;合谷可镇痛,利咽喉;水沟(人中)可开窍醒神;血海可活血止痉;天宗可宽胸利气,缓解小儿肠痉挛。
根据某些常用穴位与人体各部之间的特定联系,为便于选择应用可概括为“颈项按外劳[宫],头面合谷收,心胸内关穴,肚腹[足]三里揉,小腹三阴交,腰背委中求,胁肋阳陵泉,脑脊掐水沟“。
【注意事项】
1.指压强度应适当,不可损伤肌肤。
2.皮肤破损或感染发炎、肿瘤、溃疡之处不可指压。
3.孕妇的腰、骶、腹部及合谷、三阴交不可指压。
【按语】
实验研究表明,指压法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如指压背俞可明显抑制腹肌的反射性放电;指压合谷能引起脑电a波强化及中慢波增多,提示对大脑皮层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说明指压穴位的过程中,脑内可产生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指压后心率变慢,血压下降,皮肤温度升高,很可能是提高了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性的结果。《素问·举痛论》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说明按摩引起温度升高与镇痛有关。有人通过人体试验观察到揉、捏、按摩后,皮肤温度上升 0.5~3.O~C;使血压(收缩压)下降0.67~ 1.99帕。尽管这些研究与观察的结果尚不能充分揭示指压穴位后的各种客观效应,却也证明了指压相关穴位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可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