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林
寿星的年龄
101
寿星的地址
湖北省阳新县
寿星的养生之道
乐观豁达,饮食很有规律,一日三餐很定时,喜欢吃米饭,尤其喜欢喝汤,吃荦食,爱喝菊花、麦冬泡的茶。
寿星详情
在湖北省阳新县,有一位特殊的老人,她叫余玉林,据该县老龄委的同志介绍她是阳新县解放后第一批纺织女工。佘玉林的一生曲折坎坷,共生育了7个儿女,但养育成人的只有两个,而唯一的儿子又失去了联系。如今,老人已经101岁了,仍念念不忘儿子,盼望儿子能够回家。
1904年12月,佘玉林出生在阳新县一户农家,兄弟姐妹五个。她是老幺(最小)。
1927年,余玉林一家逃难到江西九江。当年12月,余玉林嫁给了从河南来此开米店的庞凤明。然而,没过多久,庞凤明与人打牌输掉了门店,并欠下一大笔债,抛下余玉林连夜逃走了,从此杳无音信。
1931年,余玉林全家返回老家。不久,余玉林的父亲便病逝了。余玉林母女给驻扎在当地的国民党26师医院洗衣服维持生计。军医院事务长何德甫相中了余玉林,托人说媒,可是余玉林母女嫌何德甫年纪太大,没有同意。
这年冬天,余玉林的母亲积劳成疾去世了。家里穷,拿不出钱来安葬,而余玉林又患了病。何德甫得知后,给佘玉林家送来一些钱,让余玉林安葬母亲。
余玉林很感动,于是,嫁给了何德甫。何德甫从此辞掉了医院事务长的职务,与余玉林过起了男耕女织的日子。
1933年。余玉林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何新洲。日本侵略中国后,占领了阳新,1938年。余玉林和丈夫带着5岁的儿子逃难到河南,过了8年流离失所的苦难日子。其间,余玉林先后生育了几个孩子,都不幸夭折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佘玉林和丈夫带着儿子返回阳新老家,当年送儿子何新洲进了城关一小读书,上了三年小学,又因家里供不起,余玉林便送儿子到米店当学徒。何新洲说,城关一小的校长芦福生在武汉保安团当教导员。只要是他的学生去投奔他,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差事。于是,何新洲回家与父母商量。余玉林也感觉儿子在家里没有更好的出路,无奈地同意儿子前往武汉。
儿子走后三个月,余玉林生下了女儿何梅缓。至此,佘玉林共计生育了七胎,只养活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1949年4月,余玉林收到儿子从浙江寄来的一封信。儿子在信中说,他很想回家,但没有路费,希望家里给他寄点路费。当时,由于连年水灾,佘玉林一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寄给儿子。从此,何新洲便杳无音信了。
1952年。何德甫去世,余玉林与女儿相依为命。1953年。阳新县创办了第一家工厂——阳新织布厂。余玉林被招进厂,成为阳新县解放后第一批纺织女工,从此,余玉林的生活才真正安定了下来。1964年,余玉林让女儿何梅缓顶自己的班进纺织厂当了工人。
改革开放以后,余玉林开始到处打听儿子何新洲的消息。经过一番周折,余玉林找到了当初劝说儿子去武汉的朱祖耀。朱祖耀说,何新洲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于是,余玉林找到县统战部帮忙联系。当时在县统战部工作的朱复明很负责,只要一有从台湾回来探亲的人,就告诉余玉林,让她去和他们见面。从此,只要一听说有从台湾来的人,余玉林一定会赶去打探儿子的消息,零零碎碎地打听到一些关于儿子的消息,但没有一个确切的。
笔者陪同老龄办的领导前去看望佘玉林老人时,她仍念念不忘寻找儿子,她说自己活到一百多岁,就是为了等着儿子回来。
其实,佘玉林老人的长寿并非如她所说的那样。老人的女儿何梅缓介绍说,余玉林老人一生乐观豁达,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逆境,都能以平常心对待,遇事尽量向好的方面想。饮食很有规律,一日三餐很定时,喜欢吃米饭,尤其喜欢喝汤,吃荦食,爱喝菊花、麦冬泡的茶。
余玉林老人一直与女儿伺梅缓一家生活在一起。何梅缓照顾母亲很细心,很周到,老人心脏不太好,还有低血糖病,何梅缓专门去学习护理,精心照料母亲,另外,何梅缓每年都要送母亲去检查几次身体。母女俩退休工资加起来不到一千块钱,家庭生活并不宽裕,但老人却感觉生活得很幸福,只是寻找儿子的心愿不知还能不能圆。
王能明 李华强
《中国医药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