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虽至,但秋来“伏”不去,气候依然闷热难耐,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从而导致人们不思饮食,营养缺乏。若此时人们祛湿健脾胃,预防胃肠疾病,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做准备。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祛湿养生呢?
1.少开空调或适当调高空调温度。不能过量食用生冷的食物。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人天气一热就躲进空调间,喜欢把温度调得非常低;或者吃常温的西瓜觉得不过瘾,放进冰箱冰一冰才大快朵颐。然而相对于正常的四季循环来说,过低温度的空调环境是违背时令节气的,进食过于生冷的食物容易使湿邪停滞。养生者必敬顺天时,我们人类养生应顺时顺应阳气的生发宣泄,该出汗时就应当出汗。
2.平时可适当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
总的来说,饮食上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品,同时注意不能过食生冷以防耗伐生发之阳,从而做了“湿”的帮手。在我们平常的食物中,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健脾利湿作用,举例如下一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功效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固精止带。可以用于脾胃虚弱,能够补肺脾肾三脏。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及妇女带下,儿童消化不良腹泻等皆可运用。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功效健睥、化湿、消暑。可以用于脾虚湿盛,运化失常而导致的食少便溏、白带增多等。
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可以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薏苡仁:又俗称作米仁,味甘,性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可以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泄泻等。
冬瓜皮:味甘,性微寒,归肺、小肠经。功效利水消肿,可以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体内水液代谢不利的疾病。
玉米须:味甘,性平,归膀胱、肝、胆经。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同样可以疏利小便,达到排除壅积的水液和湿气的作用。另外,它还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人们可将玉米须煎汤煮,代茶饮,十分适合糖尿病患者。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人心、脾、肾、小肠经。功效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
绿豆:味甘,性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消暑、利水、解毒。能够用于暑热烦渴、感冒发热、吐泻、水肿尿少。
对于以上祛湿食物,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好的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均不宜过量食用。此外,虽然夏季容易出现“湿”重而影响健康,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并无湿阻反而还属于津液亏虚的体质,却“跟风”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的不适。
因此,合理饮食以及合理养生,不跟风不过度,才是正确的养生态度,符合“中道”。《内经》中“中庸”贯穿了整个养生思想,要求“有节”“有常”“不妄”,要求一切都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也体现了中医讲究“以平为期”的养生理念。
中医“辨证论治”是核心思想,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疾病和表现都不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食疗能够纠正人体失衡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病情轻浅时效果比较明显,病情复杂深重时可能作用较微弱,或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遇到身体的不适,要及时就医,在医师的指导下饮食调理、用药治疗。
相关链接
“湿”会造成哪些常见的表现呢?湿阻最常见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胃口不佳、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表现。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脾脏被湿所困还可以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临床表现还会因人而异。
1.舌苔厚腻:正常舌苔应该是薄白的,当舌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上有一层油腻状黏液的苔质时,为腻苔;苔质较厚,望之不能见底,为厚苔。晨起漱口对镜看一下舌苔或许会让您看到身体是否有异常。
2.全身乏力:湿阻的乏力带有“困重”的特点,比喻来说,好像被湿毛巾裹住沉重而无力的感觉。中医还有“因于湿,首如裹”之说,意指头部胀满沉重,如有物裹住亦为湿阻表现之一。
3.纳呆便溏:指的是容易胸口闷,胃口不好,稍微吃一点就觉得饱胀;湿邪还有“浊”的特点,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黏腻不爽之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比如:小便混浊不清、妇女白带增多、湿疹等。
4.口苦口腻:有的朋友到了暑季就感到口中腻腻的,带点苦味,即使美味佳肴食之也索然无味,不妨注意自己是不是有“湿”。
5.身体酸重,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尤在阴雨天出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