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九月是秋天气候最为明显的时候,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白露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气温逐渐转凉,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而秋分时,我国大部分地
九月是秋天气候最为明显的时候,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白露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气温逐渐转凉,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而秋分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降水频繁,气温下降明显,白天、夜晚温差进一步拉大。《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因此专家特别提醒,白露、秋分时节要注意滋阴润肺防秋燥。
白露节气
生活起居:“春捂秋冻”因人而异
“春捂秋冻”是指人们在入秋时,不急着添衣,通过适当少穿衣提升人体的抵抗力。这条经典的健康定律往往被不少市民当作“老古话”挂在嘴边,然而,却鲜有人了解“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像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就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昊表示,除此以外。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哮喘病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专家提醒,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中医素来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还要注意脚的保暖,鞋袜宜宽松、舒适、吸汗。
饮食调理:多喝蜂蜜水和清茶
秋天一到,很多人往往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等症状,即中医所说的“秋燥”。?预防秋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喝水,二天最少需要2000毫升。”在李吴看来,晨起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晚睡前等时段我们都应该至少喝300--500毫升水。“清晨起床一杯水对
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便秘者最为有益。”
专家还建议,多喝蜂蜜水可以赶走秋燥。“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温的蜂蜜水。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水分,还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秘。另外,此节气还适合多饮清茶。老年人以饮红茶为最宜,妇女儿童则最宜饮淡绿茶。”
秋分节气
饮食调养:进补适量分清“虚实”
秋分是秋季养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而且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分已经进入了秋季进补的季节,但专家提醒,秋分进补也不可乱补,应分清虚实、进补适量,并且易多补“辛酸”之品。
“中医的调理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即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因此只。有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将适得其反。”李吴还强调,由于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因此在进补祛燥时也应有所侧重,辨证施“补”。“秋分的‘燥’多属凉燥,而白露的‘燥’多属‘温燥’,因此,在秋分进补时,就要注意多食用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根据五味‘辛入肺,酸入肝’的原则,辛酸之品最为合适,也可平衡阴阳。因此,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精神调摄:规律起居多做运动,
“一场秋雨一场寒”。相比8月的酷暑,9月的气温臻然下降往往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中医通常所指的“悲秋”症状。
李昊表示,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切莫“秋雨晴时泪不晴”地自寻烦恼。“为了摆脱这种‘情绪疲软’的状态,建议大家最好能保持充足睡眠,尽量争取在晚上10点前入睡。因为早睡早起,才能在早晨提前进入储备状态,防止上班的犯困,中午还可以适当小憩10-30分钟来化解困顿情绪。周末宜多去户外运动或近郊旅行,以寄情山水,使心情开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