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多雨,低温与暖湿交替出现,湿气可谓无处不在。如果不加以防范,让湿气入侵,令体内湿气淤积导致疾病,那实在有些不划算。因此,在这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霍清萍提醒大家,春季多雨,在阴雨期要注意从日常开始注意除湿、防湿,以免湿气侵入人体,为健康埋下隐患。
何为“湿”?
中医学认为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作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属“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而成;内湿是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属“内生五邪”之一。根据体质不同,湿之为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形成寒湿、湿热之证。
“湿”之形成
外感湿邪:湿邪致病与生活、工作区域环境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南方多湿病,久属潮湿环境、长期水中作业、经常淋雨涉水者易得湿病,汗出后未能及时更换衣物等易致湿邪外感。
湿邪为病,浅则伤人皮肉筋泳、骨节,深则可入脏腑:如湿郁肌表,可见恶寒无汗,发热体酸,头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湿阻经络,则见肢体重着酸痛,或经脉拘急、痉挛;湿着筋骨成为湿痹,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等症状。外湿侵袭人体,还常兼有风、寒、暑、热等其他致病因素,表现为寒湿、风湿、湿热,或风寒湿诸症。
内生温邪:中医学认为内湿与体质、生活习惯相关。体质得于先天禀赋,自古便有“肥人多湿”、“胖人多痰”之说。如若嗜食肥甘,喜食甜食、生冷的食物,更易聚湿生痰。内湿生成与肺、脾、肾、三焦及膀胱气化功能密切相关,但主要责之于脾脏功能失调,脾失健运。生冷之物,损伤脾阳;肥甘食物.性质滋腻.不易为脾胃所消化,反易妨碍脾胃运化,水津不能运行三焦,布散周身,因而出现诸湿肿满。内湿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困倦,食欲不振,口腻不渴,胸闷痞满,呕吐痰涎,便溏泄泻,或尿少浮肿,或妇女白带量多等症状。
尤其是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冬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汗液淤积体内,挥发不出来;冬天本该是“藏精”之际,却频频汗出。人体在这种环境下最容易生病,皮肤毛孔的开合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此外,现代人少动、多吃、熬夜、压力大,往往暴饮暴食、饮酒贪欢,造成肠胃消化功能受阻,为健康埋下隐患。
湿邪为病的特点
湿邪属重浊有质之邪,其性粘滞,而且发病部位弥漫,伤人多隐,缓而不觉。概括起来,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除“湿”小招术
“干寒易除,~湿难去。”除“湿”需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
第1招勤运动
越懒越要动。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室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都有助于促进体内气血循环,增加水液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
中医学认为生冷食物、甜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过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薏苡仁、赤豆、莲子、白扁豆、冬瓜、水芹、高粱、玉米等食物均有除湿功效,可常常食用,如米仁赤豆粥(薏苡仁、赤豆)、三色豆汤(白扁豆、红小豆、绿豆)、冬瓜海带汤(冬瓜、海带、虾皮、精盐适量)等。
第3招避环境潮湿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得不外出时携带雨具。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勤晒衣物、被褥。
4.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抽湿机或在墙角放置干燥剂。
第4招注意劳逸结合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人,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另外,对付湿邪,穴位疗法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平时点按足三里,有健脾胃的作用,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内湿过重的人,还可以用艾柱灸肚脐处的神阙穴,同样有除湿作用,但进行艾灸操作时应注意安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