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来历
3月20-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夜长昼短。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气温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是庄稼生长的好时节。我国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春分时气温升高,北方的天气已经变暖,在全国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中,“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指的就是春分。古人认为这个时节,“地气已贯通”,也就是冻土层已完全融化,土壤透气性良好,是适合播种的时节,在民间还流传着“惊蛰到春分、下种莫放松”“春分种子普遍抢、有田种在春分前”等类似的谚语。
春分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各地农谚对春分有不同的说法:山东有谚语“春分日植树木,是日晴,则万物不成”;湖北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秧”;广东有谚语“春分在前,斗米斗钱”。欧阳修对春分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无论南方北方,春分节气都是春意融融的大好时节,我国的台湾省更是兰花盛开的时候。
【春分·习俗篇】
春分,老南京有在这一天“荡秋千”、“春社”和“立蛋”的旧俗。
春社是人们在春分前后开展的一项活动,起源于汉代以前。老南京的春社大多是民间的聚会,一般在二月二或春分前后祭祀土地公公,后来文人又发展成借此机会郊游聚会,吟诗作画。这些场景在一些反映南京人生活的小说里都有描述。
春分“竖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的来临。“竖蛋”的玩法很简单,就是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或是“立”起来。
【春分·饮食篇】
关于春天的饮食民间有很多流传,俗称吃“春”,下面就将“吃春”秘籍献给热爱美丽和美食的你。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春分·养生篇】
减衣“不宜过早”,起居“晚睡早起”
今天是春分,养生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公众减衣“不宜过早”,起居“晚睡早起”。
专家表示,春分时节,有时候会一下子热起来,很容易给人造成夏天来了的错觉。“很多人过早地穿上夏天的服装,其实这样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容易让身体受风形成疾病。”俗话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因此,春分时节,公众要注意添减衣被,“勿极寒、勿太热”。减衣不宜过早过多。有冷空气影响时要及时加衣,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春分时节,万物新生。在生活起居方面,养生保健专家提醒说,人们可以晚点睡、早点起,逐渐开始晨练,最好的方法是散步、慢跑、打拳。定量用餐,以达阴阳互补。当然,还要顺应节气变化,注意保持心情愉悦,特别要防盛怒。
【春分·保健篇】
天气时暖时寒要注意防病
春分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很容易使人患上各种疾病,公众应多加注意。
专家表示,春分前后,人体血液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的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心脏病、月经失调、眩晕、失眠及过敏性疾病等。
专家提醒说,春分时节防病保健,一要经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加强锻炼,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二要注意口鼻保健和个人卫生;三要注意避免情绪波动,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四要注意膳食平衡,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