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从立冬开始至立春的前一天为“冬三月”。很多地方大地一片寒冷,北风呼啸,寒冷刺骨,动物也开始了漫长的冬眠。冬季气温与人体温度相差很大,因此不舒适感较其他季节更加显著。在冬季如果不能适应寒冷的气候,不注意保暖,或脂肪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就可能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加重。冬季调养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就是人要使身体和精神的变化符合自然的性质,适应由秋到冬的季节变化。调养的根本方法也就是尽可能地让人体去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寒是冬天的主气。寒邪和风邪容易合在一起侵犯人体,容易让人罹患风寒感冒、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疼痛等疾病。冬季气候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等,冬季不仅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死亡率亦急剧上升。
寒邪导致疾病,还可使人筋脉拘挛和气滞血瘀而出现疼痛。所以冬季养生要注意防风寒。风寒导致的疾病治疗多采用疏风散寒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用一些生姜、红糖、大蒜、大葱等辛温的食物,可以驱寒止痛,缓解一些冬季多发的胃寒冷痛、风寒感冒、咳嗽、骨关节-炎等疾病。根据“寒者灸之”的原则,在冬季使用艾灸在足三里、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日常保健可以达到温肾养元的作用。
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在脏腑与季节的关系中,肾与冬季关系非常密切。肾主水,藏精,如果肾气不足或者阳气不足,人体就会怕冷,在冬天更容易出现与阳气不足有关的疾病。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所以在冬季不能饮食过成,并应该多喝温开水,这样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之功效。
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深藏,寒邪最容易损伤肾阳,特别是平素阳气不足的人更是如此。肾又主藏阴精,因此食疗时既要注意补阴,又要注意补阳。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冬季适宜选用羊肉、狗肉、核桃、板栗、大枣、熟地黄、枸杞、山药等药食两用之品。另外,还可以在晨起和睡前按摩手心和足心让阳气到达肢体末端,温通经脉,缓解冬季手足怕冷等症状,预防冻疮等疾病的发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