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气候变化以风为特点。此时天气由寒转温,草木生发萌芽,万物复苏,人类的新陈代谢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人体内以肝、胆经脉的经气最为旺盛和活跃。所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人在这时候应特别关爱自己的身体,防治疾病。体弱多病者、老人和孩子要防止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
立春养生
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体生物钟的运转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又由于这时候的天气骤暖骤冷,变化很大,所以会使人患有皮炎、低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癫痫、胃溃疡、脊髓灰质炎、感冒、流感、流脑、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肝炎等各种疾病,老年人最易复发偏头痛、胃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精神病等。由此可见,在春天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以顺应季节的变化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如果春季养生得法,将有益于全年的健康。
起居
从中医角度来讲,春季属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肝属木,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是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从情绪上讲,以明朗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是有利于肝脏的。所以从立春开始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恬静、愉悦的好心态。
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三九”、“四九”那样酷冷,但若过早脱下棉衣,就会减弱人体防御功能,导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忽冷忽热的气候,易使人体的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很不稳定,这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危害极大,它会使患高血压的病人发生“脑中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忽冷忽热的干寒气候更易使体弱的儿童遭受“倒春寒”之苦,感染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感冒等疾病。据医学史料记载,早春患胃肠溃疡病的人比平时多,病情易加重。因春天主生发,万物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故稍不留心就容易生病。这时除了仍须保持穿暖少脱之外,特别要注意的是护好两头,即重点照顾好头颈与双脚的保暖。
运动
《遵生八笺》原文如下:“运主厥阴初气。时配手太阳、三焦。坐功:宜每日子、丑时,迭手按髀,转身拗劲,左右耸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三次。治病:风气积滞,顸痛、耳后痛、肩月需痛、背痛、肘臂痛,诸痛悉治。”
具体方法为:在每天夜十一时至凌晨三时,运气调息,去除心中杂念,将呼吸调整得极其细长缓慢,然后盘腿而坐,将双手相迭压在腿上,向两侧转动上肢及头颈,同时两肩上耸,身体上提,各三、五次,将口中津液咽人丹田三次,可治:风气积滞,头痛,耳后及肩背疼痛、背痛、肘臂痛等各种杂病都可以治愈。
饮食
立春这一天,民间有吃春饼、春卷的食俗。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将所须用的酱肉、酱肘子、熏鸡、酱鸭等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菜、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吃。吃春饼讲究将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春季饮食宜甜少酸,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人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同时.应少食刺激性及不好消化的食物。
食补宜选用较清淡温和且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如偏于气虚的,可多吃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米粥、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鹌鹑肉、牛肉、瘦猪肉、花生、芝麻、大枣、蜂蜜、牛奶等。偏于气阴不足的,可多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鸭肉、兔肉、蛙肉、龟肉、甲鱼等。另外.春季饮食还要吃些低脂肪、高维生索、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荠菜、油菜、芹菜、菠菜、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蒲公英等,这对于因冬季过食膏梁厚味,近火重裘所致内热偏亢者,还可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明日,通利二便、醒脾开胃等作用。
药品
感冒药方
1.竹叶汤主治:风热感冒。发热重,怕冷轻,鼻塞,鼻涕粘稠,咽痛口干,咯黄痰,头胀痛。
配方:竹叶12克,薄荷3克,杏仁、连翘各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2.菊花饮
主治:风热感冒。
配方:野菊花、鲜桑叶各30克.竹叶12克。
用法:每口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3.青果萝卜茶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白喉。
配方:鲜青果4个,鲜萝卜60克。
用法:鲜青果、鲜萝卜水煎代茶。
4.葱豉黄酒汤
主治:感冒初起之属于风寒型者。
配方:豆豉15克,葱须30克,黄酒50毫升。
用法:豆豉加水l小碗,煎煮10分钟,再加洗净的葱须,继续煎煮5分钟,然后加黄酒,出锅。趁热顿服。
雨水养生
2月19日前后.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起 居
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之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受影响,如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也要静心,以精神的调摄为主。第一,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以达到健脾的目的。第二,静心养气,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充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对于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适,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
运动
一、雨水正月中坐功
《遵生八笺》中原文:“运主厥阴初气,时配三焦手少阳相火。坐功:每日子丑时,迭手按髀,拗劲转身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治病:三焦经络留滞邪毒,嗌干及肿.哕,喉痹,耳聋,汗出,目锐毗痛,颊痛,诸候悉治。”
具体方法为:应该于每天夜十一时至凌晨三时进行修炼,自然盘坐,周身肌肉放松,两手握拳,弯肘上提平胸。调息用意念引气运行于手少阳三焦经脉络,练功时,两肘后引,缩颈含肩,头部缓慢向左移转,吸气;头复正后,两手前伸,收下颚,提耳根,头部缓慢向右移转,呼气。如此反复各15次。练毕,漱口、咽津、伸腿踢足,起立后自然散步。这些功法都有相应的防病健体功效。
饮食
不少养生家赞成春天多用大枣,因此物性平味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有机酸、维生素B、维生素C及粘液质等,是补脾和胃的佳品。谚语说:“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这一养生之谈足可信的。
食疗方
1.仙人粥
配方:制何首乌30-60克,粳米100克,红枣3~5枚.红糖
做法:将制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红枣同入砂锅内煮粥,粥将成时,放入红糖或冰糖少许以调味,再煮一会儿,沸即可。
此粥有补气血,益肝肾之功效。通用于肝肾亏损,发须早白,血虚头昏耳鸣,腰膝软弱,大便于结,以及高血脂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痫,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
2.银耳粥
配方:银耳3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
做法:摘净洗好银耳,淘洗干净大米,放入锅内同煮粥.熟时加入冰糖(或白糖).每天一次。
此方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遗精腰痛,妇女带下等症。
3.菊槐绿茶饮
洁净的菊花、槐花、绿茶各5克,放入瓷杯.用滚开水冲泡,加盖后浸泡10分钟,不时代茶饮用。可清热去火。
药品
腮腺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温毒在表: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腮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桔梗、牛蒡子、夏枯草、黄芩各9克.薄荷6克,板兰根、丹参各15克。
用法:水煎服,l日 l剂。
2.胆热犯胃,气血壅滞:
症状:壮热烦渴,腮肿拒按,心烦恶心,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方药:浮济消毒饮加减。柴胡、薄衙各6克、升麻、僵蚕、桔梗、牛蒡子、马勃符9克,黄芩、连翘各12克,板兰根、丹参各15克。
用法:水煎服,l日 l剂。
3.余毒未清。腮肿尚存:
症状:热退腮肿渐消,或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而千,脉数。
方药:消瘰丸加减。夏枯草、全瓜篓、浙贝母、牡蛎、王不留行各12克,板兰根15克,大青叶、玄参各9克。
用法:水煎服,l日1剂。
4.气血亏损,痰瘀阻留:
症状:热退神呆,痰呜涎垂,肢体活动不灵,舌淡红或紫暗,体胖苔润,脉细涩。
方药:菖蒲、郁金、葛根、地龙各6克,丹参、黄芪各12克,胆南星3克,茯苓、白术各9克。
用法:水煎服,1日l剂。
5.邪退正虚,气阴两虚:
症状:头晕心烦,纳呆困倦.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方药:沙参、太子参、白术、神曲、炒山楂各6克,麦冬、茯苓、炒麦芽各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l日1剂。
摘自《中华养生保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