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泰斗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比如子女升学啦,家长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上去或者发财啦,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总之,有些人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及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
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感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傲”。名能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几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越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碍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称得上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如果以上几方面都能“放得下”,就会增强心理弹性,安度晚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