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经常被孩子的厌学、发脾气、烦躁不安、不能沟通等问题困扰,其实这些问题都只是表面的,孩子深层的心理问题是内心的不快乐。
首先,孩子是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什么都想摸摸、看看、尝尝,但是,家长总是千方百计限制孩子的各种尝试,不让在地上爬、不让玩土、不让东摸西摸。再大一些的孩子总想出去玩,想和小伙伴一起玩,想和小动物玩,到了外面就不想回来。在8岁以前,孩子的主要乐趣就是玩。但是家长不愿意孩子玩,希望他学习,甚至从胎儿时期就开始教育。上学以后,学校的限制更多。其实孩子在玩中能培养学习兴趣,会自然激发起要学习的欲望。也就是说,让孩子玩够了,他自然就愿意学习。
第二,很多家长总是不愿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例如孩子想看电视,家长说出去活动活动多好啊!孩子想出去活动的时候,家长又说你为什么不多看看书呀!包括平时买玩具、书、运动等,家长总是设法说服孩子按照大人的愿望去做。有个中学生抱怨说:“我从小到大,一直是按我妈的意愿做任何事,我有意见她也会说服我,我觉得,自己的想法从未实现过,特别痛苦,我妈妈不能理解我,我什么也不愿意跟她说,我讨厌她让我干的任何事!我觉得活得特别没意思!”家长绝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片爱心,却让孩子如此痛苦。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孩子做自己选择的事情当然有兴趣。
第三,家长对孩子 b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信任、欣赏、挑剔、否定、专制、批评、冷漠、怀疑…。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梯说孩子: “你买这些书看吗?你看得懂吗?你看你把衣服都弄脏了!你考第几名啊?为什么别人能考好你就考不好?!”如果你每天听到的都是这些话,你会快乐吗?家长要多鼓励和欣赏孩子,孩子就会自信和开朗,而家长的怀疑、挑剔和批评只会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烦躁和逆反。
第四,现在许多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做,家长以为他很幸福,其实这让孩子一方面变得懒惰,一方面觉得生活枯燥乏味,对自己的“无能”沮丧自卑。快乐是从劳动实践中来的,孩子能亲手解决问题、创造发明新东西,有能力干许多事情,他就会感到自己很有价值,很充实,这个快乐是从书本中找不到的。
第五,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一心学习,心无旁骛,但是,学习本身确实是很艰苦和枯燥的。孩子的许多快乐是来自于和同学的交往,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由于家长的干预,有一些孩子没有朋友,也没有兴趣爱好,尤其是进人青春期后,情绪变得很不稳定,压抑、郁闷和焦躁,如果孩子没有快乐的来源,当然会感到痛苦。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宣泄情绪的方法,通过他们喜欢的健康方式让自己保持快乐的心情,例如运动、旅游、交友、音乐、绘画、创作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