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患病以后,心理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如果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调适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康复非常有好处。尤其多数老人患有这样或那样的慢性病,更应该注意调心,患病老人常见的心理有以下几种。
情绪不稳:生病的老人感情脆弱,情绪多不稳定,焦虑、抑郁、恐惧、悲伤随之而来。有的病人甚至爱发脾气、任性,经常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伤心落泪。 自怜心理:这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感觉,多发生在病情危重、患有预后不良的疾病、需经常进行痛苦检查的病人身上。这类病人由于丧失了自我价值感,自信心缺乏或不足,常常失去生活的勇气。
疑虑重重:性格内向、病前疑心较重、易受消极暗示和患心理疾病的人,患病以后更容易疑虑重重。的人病人见医护人员低声说话,就怀疑在讨论他的病情,觉得自己的病越来越重了,可能没救了;有的病人常常曲解别人的好言相劝;有的病人常常担心误诊、打错针、吃错药;有的病人身体某部位稍有不适就胡思乱想。
依赖心理:健康人一旦得了病,意志就会减弱,变得被动、顺从、依赖,情感脆弱,甚至带点儿幼稚的色彩。有的病人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情也让别人代劳。有的人一向意志坚毅、独立性很强,生病以后自信心也不足了。这时.他们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
心和帮助,更多的亲友探望,否则就会感到孤独无助。
孤独心理:需要住院的病人由于住院后处在陌生的环境,与熟人接触少了,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陪伴和心理上的安慰。
自尊心理:有的人生病后比平常更敏感,非常重视别人的态度。这可能与生病后不能创造价值,社会地位有所动摇,自我价值感受挫有关。如果患者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就拿产生失落感。如果患者得到支持,自尊心理得到一定满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