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纪初期医学家就发现失眠患者聆听适合的音乐,可减少安眠药及镇定剂的使用量。20世纪50年代,一种崭新的治疗学科———音乐治疗学出现了,音乐治疗学以心理治疗方法为基础,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立的音乐行为,使求治者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医学实验已经证明,音乐的类型会影响脑部血液的循环,有的音乐会增加脑部的血量,使血液活动顺畅,有的则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缓和外界的刺激。例如在餐厅吃饭,柔美的音乐可增进食欲及促进消化,而快速的舞曲或节奏强烈的进行曲,则会使用餐者的心情紧张,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视觉与听觉之间有某些相通之处,即音高与亮度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联觉体验:音乐审美活动中最显著的审美心理特征),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在音乐治疗中就加入了光线、色彩的变化,在音频偏高的音乐中打出红光、黄光的暖色调光线,在音频偏低的音乐或海浪声中打出蓝光、绿光等冷色调光线,研究对象普遍觉得听到低音时会产生类似“深色”的感觉,听到高音时又会产生类似“浅色”的印象。实验证明,当人们看到红、黄等暖色光时,会感到兴奋,而看到绿、蓝等冷色光时,会感到情绪稳定。同样,当人们听到欢快的乐曲时,情绪会变得亢奋,而轻柔的慢节奏乐曲又会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各种科学手段对音乐治疗疾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音乐中最活跃的12个音调,分别与人体的12个系统协调对称。换言之,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相对应的音调,对属于自己的音调做出反应。基于这一原理,可以为每一个器官选配相应的音调,治疗这一器官的疾患。目前,在有的国家,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音乐曲目单,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症、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各种疾病。成千上万的患者,在这些音乐处方的治疗下,不用服药就恢复了健康。
有心理学家为了进一步研究音乐治疗的作用,比较了数种不同形式的音乐疗法对老年抑郁症的作用。有30人志愿作为研究对象,参加音乐治疗,这些参加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症,都接受过心理治疗,现在的主要症状是缺乏乐趣、绝望、沮丧、精神紧张及失眠。治疗的方法是柔和的体操伴随熟悉的充满激情的音乐、面部按摩伴随熟悉的轻松音乐。8周后,发现接受音乐治疗者与不参加治疗者之间在测试后得分有明显不同。9个月后再次测试的结果,仍旧表明70%的接受音乐治疗者确实在有关抑郁的各种症状和心理方面得到了改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选择一些特定的音乐,既可以解除疾病,又可以保养心性,自然会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运用音乐治疗,应因人、因病而异,选择恰当的音乐。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