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有以静养神的内容。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神在人体生命中的作用.均十分重视,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而养神之道在于使神得到清静。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老庄之后,《内经)第一次从医学的观点提出了神在养生中的作用。提出了静为养生之本。指出: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损伤脏腑。提出“内无思想之患”,“精神不散”,“积精气神”等静神的要求。认为“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儋淡虚无”,主要指心神清静。心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自可内守,精气自然旺盛。邪气不能侵犯,疾病不会萌发。说明清静养神,以静制躁,是防疾去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西汉养生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认为养生之道首先在于养神。他指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提出“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神清志平”等以静养神的思想和方法。他还认为“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主张制窍以静神气。
三国时期的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也提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神”的静神思想,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达到静神养生。
明代医学家万全提出:“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以此养生则殃。”并针对妄动而提出的“慎动”。所谓“心劳”,指用之太过。
明代医学家李健斋还提出“以理求静”。指出:“主于理,则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悦,不求静而自静。”清代养生家曹庭栋除提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外。更重要的是.对何以为静.提出了新的认识,他明确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动.志定神凝故也。”数千年来的探索,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静神之重要。只有神静,人才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只有神静才能达到健康之目的。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静神.是神有着易动而难静的特点。而动则耗,静则守。人作为社会的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或为生活所迫.或为名利所诱,或为女色所迷.或为不顺心的事所气.难以跳出名、利、色、气的篱笆.而致精神耗伤,神气失养.进而影响健康,伤身损寿。
【以静养神神的基本方法】
古人提出的寡欲.少思,制窍,慎动等以静养神的方法,对我们保持心理和躯体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被现代的研究所证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1.口无妄言
在现今看来。就是不要过多的去讲话,更不要作无谓的争论。过多地、过快地讲话会使人的情绪紧张.致血压升高,不利于人的精神健康;而过多的无谓的争论对人的健康则更加有害。
2.耳无妄听
现在可以理解为要减少噪音对人的影响。噪音对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影响很大。它使人的听觉感受性降低.听力下降。噪音还可以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调查研究发现,噪声条件下工作的工人患高血压和胃溃疡的人明显高于低噪声条件下的工人。
3.心无妄念
心无妄念就是排除杂念。杂念是扰乱心神的主要根源。世俗的纷争常使人心烦意乱,心神不宁。故注重以静养神的人,尤其不可存有非分之想,图非分之欲。而是要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工作上,集中在对社会的进步上。
以静养神的方法有多种,但不外乎有两类。一类是形动而神静,以动养神。一类是形静致神静。形静而致神静的方法有多种,但最简单、最易行。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则是静坐。在古代,道家静坐,佛家静坐,儒家静坐,医家更崇尚静坐。静坐最为简单,不需任何安排,静心坐下,平平常常,自自然然,默默地静下心来即可,既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严格的程序,亦不需意守,更不,必担心会出什么偏差,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效果。
静坐最好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同时应注意防寒避风保暖防暑,一天进行2~4次,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