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是一个年轻女孩,从事保姆工作已近三年,先后换了十多位雇主,与这些雇主的关系都特别紧张。一次次的就业失败让莉莉看不到希望,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非常努力却不能赢得雇主的认可?为什么她遇见的都是挑剔刻薄的雇主?不愉快的经历在她心中留下了阴影,即使新雇主家里氛围十分和谐,她也终日惶恐不安、谨小慎微,这严重影响了工作与生活。于是,莉莉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心理学上讲,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人,大多是归因方式不合理造成的。发生问题把责任过多归咎于他人的人,就会出现攻击言语和行为,把责任过多归咎于自己的人,则会产生抑郁情绪和自伤行为。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但是不敢反抗转而归咎于自己的人,还会产生被动攻击行为。莉莉就是过分地把问题归咎于雇主的苛刻与挑剔,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责任,从而影响建立正常和谐的工作关系,成为就业的绊脚石。
莉莉一进入咨询室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雇主,咨询师没有掉入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如何改变别人的陷阱中,而是将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帮助来访者确立目标,寻找解决方案方面。心理咨询师了解到莉莉从小被奶奶娇生惯养,家里人都以她为中心,在她的生活经验里,与人交往似乎只有一种我行我素、我对你错的模式,这种人际互动模式在家里是可行的,但是到了社会上肯定会遇到重重阻碍的。莉莉外出打工后,总是不能与雇主融洽相处,就是因为她把在家庭中形成的人际交往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工作情境中。在潜意识里,她把雇主家当成为自己家,把雇主当成为亲人,虽然勤劳肯干,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却经常引起雇主的不满。面对雇主的指责,莉莉难以忍受,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心中备感委屈,因此频繁地变换工作,希望找到一位理想的雇主,可事实并未如愿。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通过角色扮演技术促使莉莉进行换位思考,学会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打破她一直使用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提醒莉莉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雇主使莉莉有着同样的反感情绪,但她在行为表现上却迥然不同。莉莉在李奶奶家可以忍气吞声工作一年,而在张姐家却呆了不到一个月,咨询师敏锐地抓住这一核心线索,启发莉莉领悟问题的背后症结,即工作关系与家庭关系的相互混淆,使得莉莉对雇主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因此她对雇主的指责显得尤为不满;同时,她自身的任性表现也不符合保姆这一职业角色的要求,所以雇主对她的工作更加挑剔。莉莉无法忍受雇主,雇主对她更是不满,这种职业关系就在角色混淆的作用下循环往复、不断恶化。莉莉认识到这一点后,恍然大悟,意识到必须把工作关系和家庭关系分开,是使自
己摆脱困惑的首要问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