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情志调摄 > 正文
  • 心理胜于技能

  • 来源:中药网 作者: 时间:2008-01-03 11:10:12
  • 核心提示: 心态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人格特征事实说明,对于人格缺陷和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只看作是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问题,而应当从心理态度方面作进一步探讨,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如今有些发了财的“大款”争相摆阔斗富。30
      心态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人格特征事实说明,对于人格缺陷和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只看作是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问题,而应当从心理态度方面作进一步探讨,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如今有些发了财的“大款”争相摆阔斗富。30万元一条狗,有人会买;40万元一桌宴,有人敢摆;至于上万元一双皮鞋,更是屡见不鲜。为什么这些“大款”们要如此摆阔斗富呢?根本原因不是钱多了烧得发昏,而是精神上的极度贫穷与物质上的富有,使他们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唯有摆阔斗富才能寻求一点心理平衡。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为某些“大款”着想一下:文人名士可以通过出书、办展、主演而名利双收;领导者可以通过讲话、报告、电视上露脸、报纸上占版而表明地位,而“款爷”们自己总觉得不在花钱上风光风光,岂不埋没了自己的价值?所以,这种人格缺陷主要不是由于不明事理而是由于精神贫穷、心态不良所导致的。正如一位摆阔的款爷对指责他的人说的:“荒唐?什么叫荒唐?不买狗,我买什么?!”

        如此解释倒也是实情真话。这位摆阔的款爷因为心态不良不以为自己荒唐,同样,在心态不良而又没钱摆阔的人看来这不是什么荒唐事而是实在令人羡慕!

        与此相反,象李嘉诚、霍英东这样的企业家,其财富数以亿计,但他们决不屑于拿几十万元去买狗,去摆宴,而是拿出巨款去资助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残疾人的福利。这种大仁大义、大善大智的人格和举措,是基于深刻理解社会与人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

        显然,心理态度不同必然导致人格与作为的不同,而且会有天壤之别。不良的心态是形成不良性格与不良人生的主要根源,一般容易造成胆怯、懒散、虚夸、嫉妒、过分的自我批判、过分的自我膨胀、思想狭隘片面、缺乏兴趣和想象等人格上的缺陷,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会有如下的表现:

        其一,对强者或权威一味表示迎合、屈从和依附的态度。

        这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信任和服从,而是一种没有自己头脑的胆小鬼和奴才式的态度;当面阿谀奉承,背后又表示不满,一旦地位上升,有点权势和依靠,就象媳妇熬成了婆子似地变得神气活现。

        其二,对别人采取挑剔、盘查、贬低的态度。对别人的打算和隐私总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兴趣,而且总想把打听到的情况与自己相比较,一天到晚总是窥视别人的一举一动。对别人的缺点竭力指责,以衬托自己的高明;对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嫉妒得要命,以此来寻求心理平衡。这种人总是庸俗而愚蠢地发泄对别人的不满,主要是为了避免感到自己的卑微可怜。

        其三,没有自信心的人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报复性的倾向。

        因为这种人内心虚弱,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也就必然对别人讽刺挖苦,打击报复,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以此来掩盖自己的不良素质,他们往往倾向于自卑或自负以及庸俗狭隘的斤斤计较。这种人格缺陷既有害于自我发展,也有害于人际关系。

        相反,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具有真正的自信心而不是虚荣心,他不只是自己有信心,有较高的追求,而且具有充实的文化气质和坚强的人格力量;同时也会实事求是、宽容大度地认识和对待别人。这样的人,也许不把功名成就、职务地位看作是最重要的,而是把“真实做人”和“积极生活”这个特征看作是最重要的。内在的充实感和自信心使他能够坦诚地正视自己,面对现实,以健康而平衡的心态做人处世。因而,他不必也不会做作地讨好别人,引诱别人,依附别人;他不必也不会挑剔别人,欺骗别人和攻击报复别人。

        他不需要把自己隐藏在虚情假意的后面,他不需要看到别人吃了亏或是不如自己才会心安理得,因为他所摒弃的正是自卑、怯懦、庸俗、自负、狂妄、懒散、嫉妒等不真实、不美好的自我形象,而自觉地追求和表现真实做人、积极生活、潇洒自如的自我形象。

        人的外部素质是仪表、体态、口才、风度等表现能力与交际能力,也可以概括为口才与交际。它对于我们驾驭生活、改善人生的重要性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做人处世,有谁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和别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呢?而且它是最为经济简便、广泛直接的信息交流的手段与方式,尤其对于担负组织领导、经营管理、宣传教育、公关文秘、贸易外交、调查采访、推销服务等工作职务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修养与能力。如今重视口才与交际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了,但许多人只重视如何掌握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着重于改变心态,这就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卡耐基早就强调“语言的突破”是突破心理障碍,发展积极心态。我们应当认准这条规律,口才的问题从敢说到会说,再到妙语连珠的巧说,都是由心理态度所决定的。

        一位代表本单位参加演讲比赛的年轻姑娘,一站到讲台上,脸就涨得通红,两腿微微颤抖,说话的声音变调儿,呼吸也显得急促起来……突然,她刚说了几句就忘词了。她越发感到恐惧,好象所有人的目光都象利箭一样射向她。她想尽快躲避,但又不甘心临阵脱逃。她不能当众出丑,给本单位丢脸,可她唯一能感觉到的是心跳加快,越来越快,而脑子里一片空白,早已背熟的词句全都飞得无影无踪。她象落入了回旋加速器,头晕目眩丧气地跑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直到演讲会结束,她也没敢把头抬起来……

        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作为见习老师他第一次登上讲台,当学生起立,师生互致问候时,他想好的开场白不知跑到哪儿去了。惊慌中,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了句:“同学们,再见!”同学们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见老师满脸绯红,不知所措,不由得哄堂大笑。他一阵冷场,但换来的不是镇静,而是脑门上涔涔的汗珠。当他下意识地掏出“手帕”揩汗时,台下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这是为什么?经一位学生暗示,他才发现自己手里拿的不是手帕,而是一只袜子——啊?!真该死!

        大概是昨晚洗脚时,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把袜子装进衣兜了。

        他想避开几十双眼睛的聚射,抓起板擦擦黑板,整个课堂闹腾得翻了天。他窘得无法自控,无地自容,只好跑下了讲台,慌乱中一抬脚又踢翻了讲桌旁的热水瓶……

        他们的失败在于自卑心理与消极心态引起的胆怯病。胆怯病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精神失常的病态,一种是个性上的自卑心理。对大多数人来说不是生理上有什么毛病,而是害怕紧张的心理引起了脸红、心跳、胃痉挛和出汗等生理上的变化。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必然会刺激感应神经系统,使之开始分泌出过多的肾上腺素,使机体处于警觉和紧急状态。

        于是,人体内就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心脏收缩的速度加快,随即出现心动过速的现象。皮肤和脾的血管时而收缩,时而扩张,脸面就会随之变得苍白,而后又变得通红,并增高皮肤的温度,造成出汗的现象……一般来说,这是心理素质问题,并不是天生如此,而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因循守旧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这种当众表现、与人交际方面产生的胆怯恐惧心理却比世界上任何事物更能击垮一个人。这不是心理病态,而是心态消极。这说明解决口才与交际的问题,改变消极心态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成功心理的三大要素之一就是要有自己的明确的价值观念,发展积极心态就是意味着自觉的更新观念,尤其是在这改革开放、新旧交替的时代更需要更新观念。

        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不可脱离的社会环境早已通过各种教育、信息传播和文化薰陶,在我们的心理上栽下了真善美的根苗;但与此同时,也在我们的心理上构结了虚假而阴暗的蛛网。人是社会之人,人们的环境既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有所除旧迎新,但又隐然地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许多受传统观念支配的价值判断、陈规陋习。我们常常为了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忧心忡忡,失去信心;也为了做出“社会上公认的规范”相抵触的事情而烦恼不安,困窘不已。而这一切又不可能掩盖隐瞒。我们不清除心理上早已存在的蛛网和假象,我们的心态就积极不起来,我们的人格就不再健康。鲁迅先生当年大加针砭的所谓国民性,指的就是陈腐观念、病态人格,而这个观念更新、人格再塑的历史课题,如今又面临着从深层爆破、全面开花的任务。

        卡耐基认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个人,自然应该随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环境的改进而调整或重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人格结构。反过来,人的变化又会促进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的改善与进步。因而,从心理学和成功学的理论来看,观念更新、人格再塑本是一个动态流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更新与再塑的过程就随时都在进行。既然如此,我们就听其自然,随大流,不就行了吗?何苦还要自己有意识地去破旧立新呢?这是因为我们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素质,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走上人生的成功之路,不能只是被动地更新自己的观念,再塑自己的人格。潇洒的内涵是有意识地追求和表现人生价值与人格魅力,如果不是自觉主动去想去做,还谈何有意识呢?许多人正因为缺少这种有意识的追求和表现,尽管有文化知识,有好心良愿,却依然摆脱不了陈规陋习的束缚,而不能潇洒自如地做人处世。

        自信自爱,独立特行的人,即具备成功心理的人也未必处处走运,事事成功。有时候即使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未必会有预期的成果。但这种暂时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心态、素质、价值与人际关系不行,只说明成功的条件还不具备,或者,主观上努力的程度不够,或是客观上对自己有偏见和误解。但无论如何,她们已经具备了走向成功的决定因素和根本条件,这就是她们自尊自爱,独立特行,能够自主地生活。

        一个人已经觉醒了,已经具备了成功心理,怎么不会成功呢?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而已。与此相反,许多人总是很在乎别人对自己怎样看,怎样说,一言一行生怕不如意,遭挫折。这类人不论在具体事情是得还是失,其结果都是因小失大,也就是为了避免吃小亏而不能独立自主地生活,只有屈从和依附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这类人根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必然与成功永无缘份。然而,能够独立自主生活的人尽管有可能在某件具体事情上不如意,吃点亏,但他们不是因小失大,而是因小得大,或者叫做因大失小。这个“大”就是积极心态、成功心理,就是能够独立自主地驾驭生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