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颐神养气”,出自金·马钰《满庭芳》词:“蓬头垢面,秘奥埋名。颐神养气忘形。”颐神养气,指保养精神元气。与此同类的成语还有颐性养寿、颐神养性。如《魏书·显祖纪》载有“其践升帝位,克广洪业,以光祖宗之烈,使朕优游履道,颐神养性”。《晋书·嵇康传》载有“永啸长吟,颐神养寿”。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是构成生命之体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经脉》有“人始生,先成精”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也有“精者,身之本也”之说。从广义而讲,精、血、津液皆为精,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但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精原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则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敷布贮藏于五脏六腑。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故《难经·八难》有“气者,人之根本也”之说,《庄子·知北游》也有“人之生,气之聚也”之说。人的生命活动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的升降出入就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气也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抟于胸中而称为“宗气”。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为后天之气的摄入奠定了基础,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培补先天元气,故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除元气、宗气外,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质不同,还有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名称。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素问·移精变气论》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神在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神者,生之制也。”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神的主宰下进行的。而狭义之神又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言。神藏心中,故《灵枢·邪客》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之说。后世又发展有“脑为元神之府”说。从气功学角度分析,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神。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界事物而逐渐发展形成,又称为识神。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精、气、神三者一体,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传习录》言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精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气由精所化,反之而精又有赖于气化生成。精气充盈则神旺,神又主宰精的化生、气的运动,故张介宾《类经》言:“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