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时的走路养生之道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4-09 22:30:42
核心提示:袁伟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近年来在学术界十分活跃,名扬中外。袁伟时先生1931年12月出生,今年已81岁了。袁先生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脸色红润,皮肤光滑,思维敏捷,毫无老
袁伟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近年来在学术界十分活跃,名扬中外。袁伟时先生1931年12月出生,今年已81岁了。袁先生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脸色红润,皮肤光滑,思维敏捷,毫无老态,被人称为是“老顽童”.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袁先生的大作《中国现代思想散论》作者简介下面印着这样几行字:走一万米路,干八小时活;冷看历史波涛,笑评人间是非;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身心两健,自得其乐。
据袁先生自己讲,他小时候身体并不好,五六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很严重。当时父亲将他抱到山脚边一个没人住的屋子里,并请和尚为他做法事,结果总算是保住了小命。念高中时,有一次体育课还不及格,要补考。一个身体原本并不怎么好的人,居然能寿登耄耋,这说明袁先生一定有他过人之处。那么,袁伟时先生的养生之道又是什么呢?袁先生说:“养生的道理都是老生常谈,真正的秘诀是坚持。归纳起来是四句话:心态平和;饮食健康;生活规律;适度运动。”
心态平和。袁伟时先生将心态平和列为养生之首,这的确是见道之言。古人言:仁者寿。仁者为什么能长寿呢?就在于他们道德崇高、心地澄明。现代医学也证明心胸开朗、乐善好施的人要比那些狭隘、伪善、自私的人健康长寿。袁伟时先生讲,最重要的是心态平和。人不可能不遭遇困难、挫折和压力。如何应对?虚静,坚守良知,学术自信,三者相加就是最好的抗压墙和智慧催化剂。历史是永不落幕的连续剧,以观察者和批判者的眼光看世界,总会瞥见曙光,藐视横逆。此外,“天跌下来当被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些老百姓挂在口边的谚语常蕴含着可贵的智慧。袁伟时先生客厅里悬挂着一副书法家尚洪涛书写的古代格言:“虚能养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虚境修身,独立俯仰,察古观今,乐在其中。正是这种道家虚静思想的潜移默化,使得袁伟时先生无论遇到什么风浪,心灵都能非常安宁。
饮食健康。袁伟时先生说:“饮食方面我是一等良民:一直坚持四不(不抽烟,不喝酒,不吃内脏和动物脂肪,不吃辣);五多(青菜,水果,鱼,脱脂奶,杂粮)。每天早晨,我是菜市场最早的顾客之一,把最新鲜的食品带回家。”此外,袁先生不吃辣,不吃高胆固醇、高脂肪的东西,青菜水果和鱼吃得很多,吃杂粮,早上吃牛奶、麦片、玉米。
生活规律。袁伟时先生生活很有规律,几十年如一日。早睡早起,晚上11点睡觉,早上六点左右起来,中午再睡一个小时左右。里根总统的养生之道
适度运动。说到运动,袁伟时先生有一个说法:“走一万米路,干八小时活”.意思是说,天天走一万米路,日日干八小时活。袁先生每天沿着中山大学校园走十公里,分两次,一次一小时。另外,他还坚持早晚各做两次广播操。袁先生说:“广播操是堪与太极拳媲美的发明。每天早晚做,能远离各种关节病。”
袁伟时先生爱与书相伴,读书、买书、教书、写书,过的是一种学院式的书斋生活,但是他生性开朗、兴趣广泛。袁先生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看小说、看电影,不仅如此,他还写博客、织“围脖”,拥有粉丝无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