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郑榕先生,平易随和,绝没有一点大艺术家的“派”。一位熟悉他的朋友告诉我,也见他发过几次火,发火时声如洪钟,真有点地动山
摇之势,但那都是为了戏。
演了几十年戏的郑榕,在舞台上、银幕上塑造了许多感人的形象:《雷雨》中的周朴园、《茶馆》中的常四爷、《丹心谱》中的老中医、《龙须沟》中的赵大爷……退下后又重新粉墨登场,在话剧《冰糖葫芦》中再现风采。生活规律,对有些职业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而对于像郑老先生这样的演艺界名士,恐怕做起来并不容易。
郑老说他多年来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戏一完,马上回家睡觉。如今,退休在家的他,每天晚上9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然后在楼前的小花园里散散步,回家以后没事的时候练练画,或是看看书,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书画是他的生活雅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以表演艺术著称的郑榕,原来还是位擅长丹青的能手。说起来,郑榕爱画画,是从小时候喜欢香烟盒上的连环画开始的。《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红楼梦》……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斑斓的色彩,让他着迷,也就顺手画起来。郑榕有个舅舅叫郭味渠,是著名画家。受到这些影响,他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艺专西画系。后来郑榕做了演员,排练演出之余,仍笔不离手,与演戏塑造人物相结合,开始喜欢上人物画。从敦煌壁画到杨柳青年画,那些呼之欲出的形象,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挚友。故宫绘画馆展出一幅明朝唐伯虎的《孟蜀宫妓图》,郑榕闻讯即前去临摹。他将纸铺在地上,用铅笔勾下来,第二天再用毛笔去勾,然后记下颜色回家去画,画完后再去对照修改……
郑榕说,书画使人长寿,因为习书作画能够摄心养性,使人精力充沛。唐代大书法瘃欧阳询认为习书作画必须“莹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习书作画时用意念控制手中之笔,绝虑凝神,便能以“静”制“动”。这样,能够改善大脑皮质和植物神经功能,同时,对促进大脑思维的敏锐和沉着也很有益处。习书作画,持之以恒,能使人的情绪得以调整,调节了人的精神活动,从而也就达到了消除疲劳和预防七情劳损的目的,不仅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同时又能得到艺术享等。
书画艺术要追求线条的“力度”,所谓“力透纸背”,以及“文章有风骨,书画尚骨力”云云,均与“力度”有关。书画家把一根比较长的横向线条,比作千里云,把曲线条比作惊蛇入草,把散点比作满天繁星。而要取得这些艺术效果,就必须心手双畅,集全身之力于笔端。把注意力和运动力凝聚的特点,与太极气功所求的力颇为相似。它能活跃人体的经络和脉息,有调理脏腑、舒展经络的功能。
合理的饮食,平静的心态,加之书画的创作,这是郑榕先生的养生秘诀。
郑榕很注意饮食生活上的调剂。郑老是山东人,那地方的鲁菜是全国闻名的。郑榕说:“潍坊这个地方,现在是市,过去是县。历史上郑板桥曾在这里做过官,现如今则是以风筝最有名。这里产一种青皮萝卜,也叫‘高脚脆’,是闻名遐迩的优良特产。”
“据清朝《潍县县志》载,潍县萝卜为菜、药两用作物,青者最良,清脆甘甜,年年为朝廷作贡品,亦可退心火、清积食……此言不假,如果患了感冒或消化不良,只要吃一节潍县萝卜,喝几口酽茶,旋即病除。有民谣赞日:‘吃块萝卜喝杯茶,省得大夫开药匣:昆仑灵芝长白参,不如潍县萝卜根。’对潍县萝卜的口感,人们则赋予更高的评价:‘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县萝卜皮。一’
郑老说:“鱼生火,肉生痰,棒子面是舒肝丸’,这是人们吃不着好东西的一种自慰。但好东西吃得太多,也会招来富贵病,所以还是搭配点好。”郑榕告诉我,他至今为止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去饭馆吃饭。郑先生的身体很好,除腿上的关节炎时常闹点小别扭外,没有其他疾病,平时连感冒都很少得。
一个80多岁的老人,身体还这么好,还可以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郑老先生总结自己:一是生活规律,二是心态平和、淡泊宁静。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