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名家养生学说 > 正文
  • 吕不韦

  • 来源: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氏春秋》 作者: 时间:2007-02-06 22:01:51
  • 核心提示:贵生之道顺天节欲 吕不韦(?一前235),战国后期人。本为阳翟大贾(商人),见秦昭王之子名子楚者于赵国当人质,便拿出千金帮助子楚讨好华阳夫人,使子楚得为太子,后成为秦王,即庄襄王。吕不韦也因此当上秦国丞相。庄襄王死后,

    贵生之道顺天节欲

        吕不韦(?一前235),战国后期人。本为阳翟大贾(商人),见秦昭王之子名子楚者于赵国当人质,便拿出千金帮助子楚讨好华阳夫人,使子楚得为太子,后成为秦王,即庄襄王。吕不韦也因此当上秦国丞相。庄襄王死后,太子即位,即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一时,引起皇帝嫉恨,后被逼饮鸩而死。吕不韦为秦相十余年,门客数千人,编纂了一部论著《吕氏春秋》,约20余万言,其中有《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尽数》等篇,提出许多养生原则。

        首先,他认为人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重己》章说:“如今我生活于世上,生命属于自己,对自己来说,是最最贵重的。从贵贱方面来说,即使天子那样的贵命,也无法与个人的贱命相比;从轻重方面来说,即使让我富有天下而后丢掉性命,我也不会换的;从安危方面来说,只要一旦失去它,那就永远追不回来了。就这三方面来讲,真正明道的人都很慎重。”(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其次,他认为人人都想延长自己的生命,所谓“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不论贤良的人还是不肖之徒,没有不愿意活得长久的)”。但是,如不按照规律去保养,反而会自戕生机。《重己》章说:“有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反而危及生机的人,是因他没有了解生命的本来要求。如不了解生命的本来要求,再珍惜它也毫无益处。这正如瞎子很爱他的孩子,但因看不见东西,而将孩子放在糠堆里,很容易让糠迷住孩子的眼睛;也正如聋子也很爱他的孩子,但因听不见声音,正当打雷时偏在敞开门户的大屋子里摸查孩子,很容易让雷声震坏孩子的耳朵。这实在比不珍惜生命更加有害。像这样不知该如何珍惜生命的人,是对于死生存亡所允许与所不能允许的情事,还没能区别开来。因为无法区分周围的情事,他认为是对的本不一定对,他认为是错的本不一定错;把错的当对的,把对的当错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惑不解。这样的人,老天爷也保护不了他。用这样的方法来关照自己的身体,一定会致死致病;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一定会残破败亡。之所以会引致这种后果,不是他的身体或国家本应如此,而是因大惑未解造成的。”(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瞽师,即盲人]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乏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也,惑召之也。)

      那么,怎样才能养生保寿呢?《重己》认为,最主要的养生原则在于顺天节欲:“大体说来一切有生命物体的生长,一定要顺应规律;而妨碍人天然生长的因素,在于人的情欲,所以圣人一定要先节制情欲。”(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行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并具体提出:“古代的君王不住大屋子,不建高台榭,吃东西不讲求各种珍馐,穿衣服不追求厚暖。穿衣服过于厚暖,脉理就会闭结;脉理闭结,气血便不会通畅。吃东西集中各种珍馐,就会使胃口填塞得太满;胃口填塞得太满,则腹中便会积滞。腹中积滞而气血不畅。用这种方法来求取长生久寿,那怎么能办得到呢?(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蝉(音dan掸)热单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音men闷)。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情欲》章也说:“天生下人类’便使他有贪心有欲求,而欲求又有所必需,满足必需一定有所节制。所谓圣贤的人,不过是能修持节制而限定欲求而已,因此不会超过必需的限度。”(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而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该章还说,有所欲求人人都一样,圣贤的人不过是有所节制而已:“说起来耳朵愿听和谐的声音,眼睛愿看美好的事物,口腹想吃美味的食物,这是人们最基本的要求,这三点无论是贵还是贱,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圣贤还是歹徒,需求都是一样的。不论是神农、黄帝这样的明君,还是桀、纣这样的暴君。也没有区别。圣贤人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不过能掌握必需的  限度而已。由于他重视生命,所以凡有举动都不离必需的限度;如  果不重视生命,凡有举动便会失去必需的限度。这两点,正是生死  存亡的由来。”(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失其情也。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该章还从反面具体指出:“耳朵不能填满各种声音,眼睛不能充塞各种形象,口腹不能装满各种美味。如果欲求超过人体需求的限度,便会导致疾病,人的筋骨便会壅塞,不利血脉流动,人的各种器官便会反应不灵,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这样的话即使有彭祖那样好的体质,也不能有所作为。对于外界事物来说,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激起人的欲望,不容易满足的欲望常常激起贪求,这样求物足欲是违背生存的本来要求的。” (耳不可赡[丰厚],目不可厌[满足],口不可满。身尽[超过人体需求]  府种[内脏会埋下病患],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术。)

        正因如此《吕氏春秋》主张安于贫贱,认为富贵害人。《本生》章明确提出:“出家门便坐车(指兽力车),人家门便乘辇,务求安佚放松,这是招致损寿的工具;吃肥肉,饮美酒,务求满足欲求,这可以叫做腐烂肠胃的食品;由身材绰约、面目娇美的女子,唱淫乱的歌曲,务求声色之乐,这可以叫作伐人本性的利斧。这三点,都是富贵所招致的灾病,所以古代有人不肯得到富贵,这是因为他珍惜自己的生命.”(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

    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由重生故也。)“招蹶之机”、“烂肠之食”、“伐性之斧”这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不要过于安逸,不要贪求美食,不要沉溺于女色,为后代兼牛家尊崇,十分形象生动。

    全生为上  避害尽年

      尤为难得的,是《吕氏春秋》认识到仅仅延续生命,并非“贵生”的本义,提出“迫生(屈辱地生存)不如死”的主张,并不一味追求保寿。《贵生》章提出:“子华子说:保全生机为上,亏损生机方次,死又次之,迫生为最下等的选择。因此,所谓保全生机,不是使人的六欲(指生死耳目口鼻)各得其宜罢了。所谓亏生,是指六欲只%半得其宜,应当受到尊养的部位未受到尊养,亏损越厉害则受到的尊养越少。所谓死,是指失去知觉,恢复到未出生时的状态。所谓迫生,是指六欲都未得以满足,都处于最恶劣的境地,不得不受约束,不得不受侮辱。最大的屈辱是陷于不义,所以说陷于不义可以叫做迫生,但迫生还不仅仅是陷于不义。因此说与其被迫偷生还不如死去。”(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追生不若死。)

        《吕氏春秋》还提出,要想长寿,必须趋利避害,勿使身体精神受损。《尽数》章说:自然产生的阴阳、寒暑、燥湿,四季的运行,万物的变化,没有不对人有利的,也没有不对人有害的。圣贤的人,不过是能够体察阴阳的协调,辨明万物的利害,以维护人的生机。所以能使精神安寓在肉体之中,而寿命得以延长。所谓延长寿命,并不是能巨使短命接长,不过能使寿命尽其天年而已。”(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家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这种外物皆有利也都有害的观点,充满辩证法,确为真知灼见。《尽数》章还具体指出如何避害:“尽天年的要旨,在于去掉危害。什么叫去除危害呢?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指五味),这五样过于美味的食品充满人体,对于生机便是危害;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指五情),这五种过于强烈的情绪感染人的情怀,对于生机便是危害;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这七种不正常的天气,震撼了人的感官,对于生机便是危害。因此,凡善于养生的人,没有比了解有害生机的本原更重要的了;了解了有害生机的本原,便可努力预防,疾病便没有机会发生了。”(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情,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杂论养生  达观生死

        《吕氏春秋》还有许多具体的养生论述,如:    论涵养精气一一“人的精气的得来,在于因其体轻而任其发散,因人行走活动而使其流转,因培养美德而使其完满,因顺其生长而使其得到养护,因对它的认识而明了它的作用。”(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

      论活动养生一一“流动的水体不会腐烂,转动的门轴不会朽坏,这是因为它们处于活动之中,人的身体也是这样。身体不活动,精气便不流转;精气不流转,就会郁积起来。如郁积在头部,头便肿胀发昏,得头风病;如郁积在耳部,耳朵便受堵致聋,患耳病;如郁积在眼部,视力就模糊甚至发盲,得眼病;如郁积在鼻部,鼻子就壅塞窒息,得鼻病;郁积在腹部,肚子就发胀积水,得腹病;郁积在足部。腿脚就会麻痹发跛,得足病。”(流水不腐,户枢不蝼[亦作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掘[音ju局]为聋;处目,则为蠛[音mie灭,眼病一种,眼眶中排泄物堆积凝结]为盲;处鼻,为鼽[音qlu求,鼻塞]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疔[音zh6u走,即腹水];处足,则为瘘为蹶[音jue决])。

        饮水与健康一一水质轻的地方,多半秃发或长粗脖子(即缺碘等矿物质,引起甲状腺肿大等症状);水质重的地方,多半患脚肿病不便行走;水质甘甜的地方,人则多半健康俊美;水质辛辣的地方,多半好生长恶疮;水质苦的地方,多半突胸(鸡胸)或驼背。(轻水所,多秃与瘿[音yIng影,囊状肿瘤];重水所,多重[音zhong肿]与壁[音bl必,两腿瘸]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音cu6矬];苦水所,多尪[音Wang汪]与伛人。)这种见解虽不精确,但符合科学。地方病的发作,与当地水质有密切关系。保护水源水质,也是当代环保的重大课题。

        饮食卫生一一《吕氏春秋》对饮食卫生,提出三点要求: ①不要过于丰美。除“大甘”等是“生之害矣”外,还指出:“凡食物,不要过于丰盛,味道也不要过于强烈,因此烈酒是致病的开端。"(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现代人也认为,营养过富对健康不利,多喝烈酒尤为不宜;②吃东西不要过饥过饱,食量与饮食间隔都要注意:“饮食注意时间安排,身体一定可免受灾害。大体说来,吃东西的要求主要在于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正是保证五脏健康的条件。”(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    ③欣食要注意姿势和情绪,细嚼慢咽:“人应有较强的食欲,精气要平和,容止要端正,要用稳重的态度去驾驭饮食的举止,节制忧虑和欢欣等各种情绪,才能使人得到饮食的滋补。喝饮料时,要小口小口地咽,并保持端正的坐姿态,这样便不会使身体受损。”(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音jiang匠,统帅]之以神气,百节虞[音yu于,忧虑]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反对卜筮祷告一一“现今的社会,崇尚卜筮和祷祠,所以疾病越来越流行。这好比射箭的人,射不中靶子,不精修技艺反而要去改换靶子的标记,这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哪能有什么益处呢?这正好比用开水去止住热水翻滚难以生效一样;只有撤去灶下的薪火,才能使开水不再翻滚。因此,只有把巫医当作毒药加以去除,才能使人得尽天年。”(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箭靶],何益于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

        达观生死一一《吕氏春秋》认为生死乃自然过程。万物都在循环变化之中:“万物都要变动,变动就会萌发新事物,新事物一萌发出来便会生长,生长便会长大,长大便会成熟,成熟之后就会衰败,衰败之后便会灭亡,灭亡又复归于造化之中,这正是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因而,凡圣贤都要明了生死的异同:“透彻地了解生,是圣人的机要;透彻地了解死,是圣人的高超。所谓了解生,指的是不妨害生命,而善于养护生命;所谓透彻地了解死,就是不为死而感到恐惧,安宁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这两点,是圣贤的人才能深刻理解的道理。一切生于天地之间事物,一定要归于死亡,这是不能避免的古气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乏谓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谓也。此二者,圣人之所独决也。凡生于天地,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具体地说,人寿不过百年上下:“人的寿命,长久些的也不过百岁;中等寿命,不过六十岁而已。”(人之寿,久之者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吕氏春秋)还提出节葬以安死者,以免死者身后受辱等见解,也很可借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