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名家养生学说 > 正文
  • 杨朱

  • 来源: 《列子》、《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 作者: 时间:2007-02-06 21:56:47
  • 核心提示:非圣非恶 自适为乐 杨朱,战国初年学者,魏国人,他清醒地认识到人有生必有死,生命不可能长久。(理无不死……理无久生。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但他却由此推出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不必求取虚

    非圣非恶  自适为乐

      杨朱,战国初年学者,魏国人,他清醒地认识到人有生必有死,生命不可能长久。(理无不死……理无久生。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但他却由此推出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不必求取虚名,应追求安乐自适。在茫茫岁月中,每个人迟早都要归于死亡,何必过多考虑一时的毁誉,使自己神焦身枯,精神肉体两受其累呢?(太古之事灭矣,孰睹之哉?……贤愚、好坏、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间耳。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余名,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他进而指出,人们都认为舜帝、禹帝、周公、孔子为美德的代表,却未想到四圣终日劳苦,虽有万世之名,却无一日之欢,实在跟无知无识的木头石块差不多;人们都认为夏桀、殷纣为罪恶的代表.但二人生前极度纵欲,倒实在享受了一番,虽然死后留下恶名,却于生前多所欢乐。圣人与恶人自有不同,但都难逃一死,而在死后都无知无识,美名与恶名对死者来说已没什么差别了,人生苦乐也同样泯灭了。

        杨朱还指出,牵累生人,使人们劳苦一生的事物主要有四种:一为追求长寿,二为追求名声,三为追求权位,四为追求财富。因为有这四种欲望,使得人们终身不敢放任自己,终日兢兢慎慎,又怕鬼魂,又怕他人,还怕权势和刑罚,一辈子也享受不到欢乐。(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方货。)无富无贵  知足常乐无富无贡  知足常不

      杨朱认为,人生如无贪欲,便不会有追求的劳苦和失意的烦恼。如果不与命运抗争,何必在乎寿数长短?不想求人尊崇,何必在乎名声好坏?不想阿附权贵,何必在乎地位高低?不想贪图暴富,何必在乎财物多少?(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如果人能只注意内心的快乐,便不会受外物的克制了。因此古代流传的格言说:“人要不结婚不当官,人生的欲求便少了一半;人要进一步不穿衣、不吃饭,君臣间的关系也就没必要存在了。”(故语有之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杨朱还认为,人生如果有了高大的房屋,华美的衣服,充足的食物,漂亮的妻子,便是莫大的乐事,倘若有如此享受还不满足,那就是本性贪欲,乃世界的害虫,对人对己都不利。(杨朱曰: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有此求外者,无厌之性,阴阳之蠹也。)换言之,即认为人活着应当知足,否则也难得人生之乐。

        杨朱指出,人生境遇不同,贫富有别,其对外物感受的确不一样。比如宋国有个农夫,只有麻絮衣服,觉得晒太阳极为舒服,便诚心诚意地把这个方法献给宋王,希图得到厚赏,哪里知道富贵人家因有高大严实的房屋,各种皮衣皮袍,根本就感觉不到天冷。古代还有一个穷人,自以为鲜嫩的野果、水草十分甘美,便献给一富家子弟品尝,结果那个富家子弟却觉得又蜇嘴又闹肚子,粗恶得难以下咽。尽管如此,穷人也自有穷人的活法,也自有穷人的快乐。终日闲适的君王,偶一下地干活,不一会儿便累得动也动不了,而终日劳作不息的农夫,偶一闲下来也浑身不自在,甚而要闹病。因此周朝有句谚语说:“田父可坐杀”,即农夫可因闲坐不动而闹病死亡。由此可见,穷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他人体验不到的快乐。(故野人之所安,野人之所美,谓天下无过者。)

        人为最灵  物以养人

        杨朱认为,人在天地之间,是有生命的物种中最具灵性的一种。因而,人虽然没有坚爪利牙,无法同猛兽争斗;也没有厚皮硬壳,用来自我防卫;奔走起来,很难逃离危险;又没有厚羽长毛,用来御暑防寒。但是,人有智慧,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征服世界,使万物皆为我所用,依靠外物来供养自己。(杨朱曰:人肖天地之类,怀五常之性。有生之最灵者,人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逃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资物以为养性,任智而不恃力。)

        按:杨朱的这一养生观确实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本质问题。极富创见。不妨摘录两段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对照参考,以进一步理解人为万物之灵,人要依赖外物资养的见解。语出《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一句话,动物仅仅是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

        从人为最灵、物以养人的观点出发,杨朱认为,人活着,自然要尽力保全自身,也不可能离开万物之养,但不能执着地认为只有自己的身体可贵,也不能偏执地认为天下之物自然为自己所有。(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不去之)而应看作天下所有的人的生命都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可贵,天下万物是供天下所有的人共同所有的,这才是真正的通达之士。也就是要顺应命运,满足于已得到滋养之物,不可贪求不已。这正与前述自适为乐、知足常乐的见解相通。也说明杨朱并非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只是他反对人们强求身外的功业、名位、声誉而已。    重已贵生  轻物重生

        杨朱的哲学观点,实以重视全体生命为本,最合养生之义。

        杨朱认为,只有重视自己的生命价值,才是真正的明了真理的人,凡有害养生的做法,都是未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他说:“现在我的生命为我所有,对我的好处实在太大了。从贵贱来说,天子这样尊贵的爵位,也比不上我的生命;从轻重来说,整个世界的财富,  也换不来我的性命;从安危来说,一朝丧失了生命,就永远不能再得到了。这三种情形,懂得真理的人是经常注意着的。也有时常注意着反而伤害了生命的人,那还是因为他未曾透彻地了解生命的本质。”(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

        杨朱还认为,真理的根基,就在于维持人的生命,而木在于建功立业。他说道:“世上的君王,往往倚仗着他的权威财富,看不起懂得真理的人。他对于真理的无知,实在叫人可怜啊!所以说,真理的本质,用来保持自身的生命;真理的剩余部分;用来治理国家;真理的糟粕,才用来治理天下。这样看来,帝王的功业,不过是圣人举手之劳的小事,并不是用来保全身体养育生命的精髓啊。”(世之入主,多以富贵骄得道之人,其不相知,岂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杨朱最为人误解,被人看作利己主义观点的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实质是说真正的明道者不会为任何巨大利益而牺牲自己的性命,并不是不肯利人,而是不肯冒险求利而有害自己的身体。杨朱的原话是说:“现在有一个人在这里,他的主张是不肯进入被围困的城市,不肯参加军队,不肯为了天下最巨大利益来换取他腿上的一根毫毛。国君们总是很有礼貌地接待他,尊重他的智慧,推崇他的行为,认为他是轻视外物而重视生命的贤士。”(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