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名家养生学说 > 正文
  • 孟子

  • 来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杨伯峻《孟子译注》 作者: 时间:2007-02-06 21:54:26
  • 核心提示:养生丧死 王道之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精通儒学并有所发挥。曾先后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倡仁义、王道之说,当时的诸侯国王均“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之语,故孟子未能

    养生丧死  王道之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精通儒学并有所发挥。曾先后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倡仁义、王道之说,当时的诸侯国王均“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之语,故孟子未能见用,但名垂后世,号为“亚圣”。

        孟子曾指责“春秋无义战”,认为只有“不杀人”者能统一天下,表现出对人的生命、对普通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视。他所倡导的“仁义”,无非是要求统治者爱护民众,让百姓能维护基本的生活条件,即所谓“养生丧死(即活着有必要的生活资料,死了能得到安葬)无憾,王道之始”。应当说,这是有一定意义的普遍适用的宏观的养生说,孟子认为:“只要搞好耕作,减轻税收,百姓便可以富足;只要按时饮食,依礼消费,财物便不会枯竭。”(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也就是在正常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生存不足为虑。他还提出:“如果不违农时,粮食收成足够食用;如果不把细密的渔网下到池沼中去,鱼鳖之类水产品也吃不尽;砍伐树木有一定的限制,林木也足够人们使用。粮食与鱼类等吃用不尽,林木等物品足够使用。这样便能使百姓对生养和死葬之事没有什么不满。使百姓对生前的生活与死后的葬事没有什么不满,正是推行王道的起点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音shuo gu朔古,密网]不入侉[音wo乌,大池]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还为王道的实现,勾画了一幅生动的蓝图:“在五亩大的宅院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家禽,用足够的时间去饲养,七十岁以上的人便可以不缺肉食了。每家有一百亩田地,不让他们耽误农时(按:即不乱征民力),几口人的家庭便可以不挨饿了。好好地办学校,反复宣传讲孝顺父亲尊敬兄长的大道理,头发斑白的老人便用不着再负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以上的老人穿丝棉袄有肉吃,一般老百姓都饿不着冻不着,做到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还从来不曾有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音。h)智]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古代的地方学堂]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亦作斑]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不仅与宏观养生有关,也阐明了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推己及人  重视养老

    孟子的发展生产维持“生养死葬”的主张,并无深奧之处,其出发点不过“推己及人”而已,即以每个人自身需求,推断其他人也有相同的要求。他提出:“以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快乐的国王,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国王,百姓也会以国王忧愁为自己的忧愁。如果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的人还不能令天下归顺,还不曾有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因而,他认为统治者好货好色都不要紧,只要知道天下的人也需要财物,也需要性生活便可以了。因此他提出,大道理离人本来很近,.人们却往往绕道去追求它;事情本来很容易办成,人们却往往把它弄得很复杂了。其实呢,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便可以太平了。”(道在迩而求  诸睹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由此推论,孟子认为越是生活不幸的人,越需要有人照顾。他说:失掉妻子的老男子叫鳏(gudn)夫,失掉丈夫的老女人叫寡妇,没有儿女的老人叫孤独者,没有父亲的儿童叫孤儿。这四种人是社会上穷苦无告的人,因而周文王当年施仁政时,一定要先顾及他们。”(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如果人们都把穷苦无告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天下便井然有序了。因而孟子极力倡导“尊敬自己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也同样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的儿女,从而推广到也同样爱护别人家的儿女。如能这样做,要统一天下便像转动手里拿的东西一样容易了。《诗经》中说:‘先给妻子作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封邑和国家。’讲的就是把这种好心好意推广开来而已。因此能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能把恩惠推广到天下,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难以保护。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其他诀窍,不过是善于把他们的好心好意好行为推广开来而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古之圣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在推己及人时,孟子尤其关注老人,提倡养老敬老,这于养生格外有意义。他不仅将“不顾父母之养(不关心父母生活)”、“以为父母戮(使父母蒙羞)”、“以危父母(使父母受牵连伤害)”的种种行为归为“不孝”之举,还提出孝养父母,不能仅提供养老物资,还要有真诚的爱心,即不仅要“养口体”,更要“养老”。他还说:“人们常说文王善于养老人,就在于制订土地制度,教育人民栽种畜牧,引导百姓奉养他们的老人。五十岁的人,没有丝棉衣便不保暖;七十岁的人,不常吃肉便吃不饱。穿不暖、吃不饱便叫挨冻受饿。文王的百姓没有挨冻受饿的,讲的便是这个意思。”(所谓西伯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音n6i)。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孟子强调老人的物质需求要高于青壮年,很有道理。他不反对高年人吃肉,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也有一定道理。我国现代百岁老人马寅初,便一直喜食鸡蛋和肉食,至老不衰,并不盲目顾忌高胆固醇、高脂肪。老年人要注意保暖之说,也很值得参考。

    保赤子心  养浩然气

    具体到个人养生来说,孟子的“性善说”最值得重视。他认为:“从天生的资质看,每个人都可以让他成为善良的人,这便是我说的人性本善之意。如果人有些并不善良,那也不是它生来资质不好的罪过。同情心,每个人都有;羞耻心,每个人都有;恭敬心,每个人都有;是非心,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未加探究而已。因此俗话说:‘一经探求,便会得到;一加放弃,便会失掉。人与人之间相差可达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就是因为人们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通材,即资质]之罪也。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音xI洗,五倍]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照孟子看来,人之变坏,是后天环境造成的:“丰收年景,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景,少年子弟多半强暴。不是他们天生的资质不同,是因为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思他们才变成那样的。”(富岁,子弟多赖[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隐溺其心者然也。)因而,孟子认为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学说,不过是要人们心中丧失的善良天性找回来,而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放佚之心,即人在后天丢失的善良本性]而已矣。)既然人本性是善的,那么,婴儿的心是最纯洁的。于是孟子提出:“有德性的人,便是永远能保持婴儿般天真纯朴之心的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还认为,人生难免有各种困境,越是大有作为的人.经历的坎坷波折越多。他提出:“天要把大任托付在某人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胃肠,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如此不如意,正是要激励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要经受住这种考验,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勇气。孟子认为:“人的意志是勇气的统帅,而勇气则是充盈在人体内的行动力量。意志最重要,勇气则居其次。因此说: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也不应乱用勇气。”(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为此,孟子特别提出要涵养一种刚强博大的勇气一一浩然之气。这是缘于正义之心而产生的不可遏制的力量。他说:“我要好好保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之而不使其受到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不这么做,就没有力量了。这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这种气便会疲软了。”(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怀有这种浩然正气,确有益于人身心强健。后世南宋名臣文天祥作《正气歌》,高度赞颂了这种浩然之气:“天地有天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他正是凭这一腔正气,战胜了各种疫气、疠气,在狱中顽强地生存了好几年。

    谨守正命  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人应重视养生问题。他说:“一两把(掌围)粗的桐树梓树,人们都想让它生育长大,也知道怎么保养它,对于自己的身体,却常常不知该怎样爱护,难道是对自己身体的关注还不及对桐树梓树吗?这实在是太不爱用脑子了。”(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生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这一批评的确很有道理,对养生尤为重要。

        孟子还认为,注意保养对任何事物都适用。他提出:“如果能得到合理的养护,任何事物都能成长起来;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养护,任何事物都会消亡。”(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对具体的养生方法,孟子提出不少见解。如:存心养性,立命之本一一孟子认为,养生应首先保护人善良的天性。他说:“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知道了人的本性,也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是对待天命应取的态度。短命也好,长寿也好,都不应三心二意,只应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正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点。”(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照孟子看来,人生命的长短,不由自己主宰,是天命,作为人只应注意自己是否像人那样活着了,是否保住了善良的本性,活得长短在其次。这种见解很达观通脱,而又毫不颓废自放,颇具启发性。

        谨守正命,莫死非命一孟子认为,虽然人的生命长短不由自己主宰,也应珍重自己的生命,不能自履危险。他说:“一切都属于命运的安排,但人应顺天道而行,接受其正命,因此,懂得天命的人从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山岩或墙壁之下。尽力依天道而行最终死去的,那属于正常死亡;陷于罪刑而死的,便属于非正常死亡了。”(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既安于天命,又要自行保重,这种见解是儒家养生的核心观点。孔子如此,孟子亦如此。

        生道杀民,虽死不怨一一从个人不应死于非命推广开去,便是也不能让他人死于非命。孟子的王道仁教之学,即以此为根本。反过来说,只要依道而行,救不了他人的命也可以心安理得,不必以此自责了。因此孟子认为:“为求老百姓安逸而役使百姓,百姓虽然劳苦但不会有怨恨;在求百姓生存的原则下来杀人,那人虽被杀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宋代欧阳修讲道,他父亲生前作吏时,每逢要判他人死刑便连连叹息,自言:“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正继承了孟子的这种见解。

      人虽欲生,舍生取义一一孟子认为,固然人人都重视生命,但人的追求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人人都讨厌死亡,但有比死还更让人厌恶的。因此在必要时,人应该舍生取义。他说:“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兼得,那么便应牺牲生命而要义。生命原是我所喜欢的,但因有比生命更让我喜欢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厌恶的,所以有的祸害我决不躲避。”(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与重视养生、谨守正命之见解似有矛盾,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生命质量更高,人活得更像个人。近年传人我国的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人生需要层次说,也讲到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这比仅仅求得生存实更近于生的本义。仅靠药物维持生命的植物人,难道能算真正的生存吗?

    孟子还有其他可取的养生见解,如:

    祸福惟人自招一一“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养生应有重点一一“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心莫善于寡欲一一“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指人类善良本性),寡矣(即所失不多);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人往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一“人则无法家拂士(敢提不同政见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