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生为 贤于贵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员。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据《史记》推断,老子可能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所著《道德经》,不仅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也是传统道家养生术至高无上的经典。关于养生的要点,主要有:不必有意养生,否则反会伤生;要自处柔弱,不涉险地;要不争无为,法于自然;要寡知少欲,随世浮沉;另外,还提出了炼气之说。
首先要注意的,是老子关于不必刻意求养生的观点。
《老子》计81章,第七章曰:“世上只有天地最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他们不为自己生存,所以反而能长久生存。因而,圣人谦退无争,处处把自身放在后面,这样反而往往能占据先位;时时把自身置之度外,这样反而常常能保全自身。这不正表明他本来无私吗?因此事实上反而能成就他的私。”(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认为,祸福俱在自身,只有不看重自身,才能免除灾祸:“为什么说尊贵和大祸都在于自身呢?这是因为之所以有大祸,恰在于过于注重自身;如果根本不在乎自身,还有什么祸患可说呢?(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明确指出:“过分重视养生便是灾殃,肆意使气便叫逞强。”(益生曰祥[通殃]),心气曰强)还具体分析道:“出世是生,人土为死,但人类正常生存的只占十分之三,夭亡早死的约占十分之三,而厚自养生因轻举妄动自陷死地的又约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正因为活着的人过于看重养生了。…(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第七十五章则从正面提出:“不把养生看成有意的作为,要比过于注重养生高明得多。”(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那么,怎样才合于养生之道呢?照老子看法,主要是不履及险地,不自己找死:“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让兕(音似)牛、老虎遇上,进入军阵不会让兵刃铠甲碰着。兕牛的角无处投,老虎的爪无处抓,兵器的锋刃无处刺。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是他从来不自蹈死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措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的见解,既实际又机智,似油滑而恳切,确实值得借鉴。
自处于柔不先不争
老子深明壮者必折的道理,他的养生之道,不是争强逞性,努力延长寿命,而是自处于弱者地位,顺从外物,不与人相争,不占人之先,以图自保。他说:“最高的善像水,水最便利万物而不与它们相争,处在众人厌弃的下潦之地,所以反而更接近先天大道。……正因它不与人相争,所以也没有过失。”(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无唯不争,故无尤。)他还提出:“天下的事物中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克坚强东西的力量谁也胜不过它,其他东西都代替不了水。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人都懂这个道理,却很少有人能实行它。”(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把弱胜强,以柔克刚,上升为“道”即事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来看。多次强调“柔弱胜刚强”、“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明确提出:“人活着柔弱,死了僵硬。草木活着柔脆,死了则枯干。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着的一方。因此,军队强大了的要毁灭,树木繁盛了被砍折。坚强的处于劣势,柔弱的处于优势。”(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相应地,老子认为物不应壮盛。提出即使自知有长处,也要注意守护自己的弱点:“知道自己雄强,却保持那雌弱,甘作天下的沟溪."(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还提出:“圣人必然要抛弃偏激,抛弃奢侈,抛弃过分."也就是不凌于他物之上。(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泰。)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万物越过壮年即衰老,这是因为它木再适合道。不合乎道的要求,一定会很快灭亡。”(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正因为如此,老子提倡名成身退,不要居于壮盛之位。他认为:“事业成功了人便该退隐辞名,天然大道正是这样。”(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于是,老子总结说:“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珍视它们。第一种叫慈,第二种叫俭,第三种叫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前。因柔慈,才能勇敢无畏;因节俭,才能宽厚容物;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前,才能成为万物的主宰。(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日慈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换句话说,只有退让,才能进取;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养生延寿。老子认为:“这便是所谓的不争的美德,这便是所谓的用人之力的策略,这便是所谓的天道相合,这是古代至高无上的准则。”(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川
无为无欲 养生之本
从“自处柔弱,不先不争”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主动作为,反对人有所欲求。他明确提出,这正是圣人治民的总纲:“不崇尚贤才,便可使人民无所竞争;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便可使人民不去偷盗;不让人们看见激发贪欲的事物,便可使人民不会作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务使人民头脑空虚,但肚子要吃得饱;务使人民意气柔弱.侶身体要强壮。这也是要是要使一般百姓无所用心,没有贪欲,而且使百姓中有才智的人不敢多事。推行无为的准则,便没有治理不好的忧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还提出:“只有做到无所作为,才能做成一切想做的事。”(无为则无不为。)
老子认为,无为无欲才合于自然天道:“大道无边无际,可左可右,无所不在,万物靠它生长,它却无言无闻;功成事就,而不显示功在哪里;万物依归它,它却不强作主宰。永远没有贪欲,可称微小;万物归依它它却不肯作主宰,却可以称作伟大。所以,圣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乃是由于他不自以为伟大,才能成就其伟大。”(大道泛焉,其可左右。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万物归焉而弗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他进而认为,只有以此为立身之本,才能真正长寿:“不丧失立身之本的人,才能活得长久,死而不朽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对于养生来说,无为无欲便是不追求享乐,也不强求胜过其他人,只有知足知止,才能活得长久。老子辨析道:“名声和身体相比,哪一个更亲近?身体和财货相比,哪一个更重要?获得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吝惜必定造成重大的耗费,过多的收藏必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足的人,才不会招致侮辱;知道有所收敛的人,才可以不冒犯危险。也只有这种知足知止的人,才能活得长久。”(名与身孰亲?亲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反过来,老子认为:“天下的罪过,没有比贪欲更大的;天下的大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厉害的;天下的灾难,没有比想掠夺更严重的。所以,知道该满足时便满
足,就会永远知足,避开祸患."(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足,恒足矣.)对养生来说,则遏止贪欲,珍爱已得之物,才能长久生存:“不论治理人世还是奉事天神,没有比珍爱已得之物更重要的。……这正是根深叶茂、长久生存必须遵从的准0Q0。”(治人事天莫若蔷……是谓根深叶茂、长生久视之道)。出于这种见解,老子很推崇那种国家不要大,人民不要多,离得不远却从不相互交往的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这当然极为天真,担叉不能不说它确是因为对动乱纷争的社会现实深为反感,从而产生的一淳朴理想。因而,他特别主张无为无欲的治国方针,希望做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的是不主动生事,垂拱而治的开明统治者.
致虚守静 没身不殆
如果说无知无欲还是对人的普遍性要求,那么对具体的有修养的个人来说,老子主张要身静心虚,即不生事也不多虑,也就是婁做到:“努力达到虚无的极点,保持高度的清静。万物竞相生长,我由此观察其往复循环,看纷纭变化的万物,如何回归到本原。回归本原叫静,静才能恢复本命;恢复本命叫常,认识常便可谓明。不认识常,就会轻举妄动,后果凶险;认识常,才能对万物包容;包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使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合乎天意;天意即大道,合于大道就是永恒,这样终生便不会有凶险。”(致虚极,宁静笃。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守静,才能根除欲望,根除欲望,才能归化自然,老子指出:“道是永恒的,却没有任何适当的言辞可以表述它。诸侯和天子如能遵循它,万物自动归化。如万物归他又有欲望产生的话,我将有难以言说的朴去镇住它。用难以言说的朴去镇住它,就会根除欲望;根除欲望就会安静,天下也就自然安宁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白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同理,老子推论说:“真正完备的事物,总好像有所缺陷,但其效用却不会败坏;真正充实的事物,看去好似虚无,但其作用却不可穷尽。极其正直的看去好似有弯曲,极其聪明的看去又好像太笨拙,极其善于辩论的人好像说话比较迟钝。躁动可以战胜寒冷,安静却能克服暑热,只有清静无为才可以做天下的首领。”(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不仅统治者如此,平常人也应致虚守静。老子认为:“含德深厚的人,好似婴儿一样。蜂蝎虫蛇不会刺他,凶鸟猛兽不会捕捉他,他筋骨柔弱,却能牢固地握住精力肉体。他茫然不知男女交合,生殖器却常常振作起来,因为体内精气充溢。他即使终日号哭,嗓子也不会被逆气所噎,因为他内心至为平和。”(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音chdi豺]虺[音hld灰]蛇不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音zui追,男孩生殖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音y6u优,气逆],和之至也。)
反过来,老子对于多欲和躁动是极力反对的。他提出:“重是轻的根本,静为躁的主宰……如果轻率便会使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倾倒,如果躁动则会使自己的主宰地位丧失。”(重为轻要,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对养生来说,这很重要,即在行动上不能轻率,心理上也不能烦躁。如失于轻与躁,自对生存不利。
静守丹田 炼气养神
对(老子》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一认为是哲学,一认为是兵书。一认为是权谋之作。也有人看作是气功之作。有人曾为八十一章章章加注,均从气功修炼的原理、方式人手,也讲得有条有理。至少,炼气养神的原理,早已见于《老子》一书。 如第六章说:“谷神(即人的先天元气)是有生俱来的,这正是生命存在的基础。生命存在的基础,来自天地自然界的本原。它绵绵不绝地存在着,来回周流不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音pin聘]。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尽)。这里所谓谷神,一说指道,一说指人的丹田气,即腹中的元气。玄牝,本义指雌性生殖器,凡人都是从其中生出来的,是造化的产物,这里的“玄牝之门”指的是生命的由来,而生命的表现形式,便是呼吸活动的周流不息。这的确触及了人的生命存在与呼吸的本质联系,讲出了修炼气功即调整呼吸的重要性。
第十章,照通常见解也是讲气功的:“人即使要使精神专凝一致,但谁又能保证它不离失呢?如专精守气,致于柔和境地,能像婴儿一样葆其元气吗?涤除心中的杂念像擦拭镜子一样,能保证它一尘不染吗?要爱民又要治国,能不花费心思吗?而对自然界的变化如同天门开合,能做到宁静雌伏吗?四方之事通达明澈,还能说自已是无知的吗?能生育万物并使其生存,但只任其自生自长而不去占有它,不肯占据主宰的地位,这才是最深远的德行,叫做玄德。”(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监[通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今人南怀瑾《老子他说》解释说,这是讲通过调整呼吸,达到返老还童的目的,并指出:“从炼气而求得祛病延长、长生不老的方法,早已成为东方人文的专长。”“总而言之,在人文学术中,利用气息而修炼精神的,无非要做到‘心息相依’、‘心气合一’的程度,不谋而合于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原则。”同时,这也是“为政治国”之道。也就是说,它既是“修习内养的超越现实之道”,也是“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