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及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之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无多者,几乎真人。大计奢懒者寿,悭勤者天,放散劬吝之异也。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故俗人竟利,道士罕营。胡昭日: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辣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晨夜而吟啸,干正来邪也。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先去乱神犯性,此则啬神之一术也。”经中告诉我们养生保健中要做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才是关键。其中说“多笑则伤脏”,指的就是肝脏,所以说,春天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是对的,但是却不能使志过于喜乐,心存淡泊才是养生的关键。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无常,经常会有阴天,并且会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俗语说“春寒冻死牛”,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春天随着天气的变暖,人的毛孔开始扩张,当冷空气突然来临,极易使人患病。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中,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情,对身体的健康及疾病的康复是极其有益的。养生修炼中的精神调摄是极重要的一环,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对此极为重视。张湛在《养生集》的叙中说:“养生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日禁忌。过此已往,义可备焉。”由此可见,对精神的保养与调摄是应当放在养生修炼的首位的。
在春季,人的肝气旺盛而升发,使人显得精神焕发。但是,人的肝气升发太过,就会出现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四肢抽动等现象。因此,春季的调养,重在调肝。调养肝脏,首先应调神。因为肝气升发太过与肝气郁结都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因精神焕发,过于劳累不加节制,会使肝气升发过甚;人因阴雨连绵,心情不快,也会使肝气郁而不升发,由此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病情加重,或引发旧病等。如是,静心养性,求得性平气和,使肝气有升有节,是有益而无害的。
至于“春捂”,指的是不要突然减衣的意思,而并非如现代人所认为的,要随着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古人并不认为穿得多会对身体有好处,恰恰相反,却认为“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告诉人们,穿得太多,盖得太厚,身体不运动,使人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才会使风寒入侵人虚弱的体内,最终形成疾病。
《养性延命录》中说:“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病。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失。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盖圣贤或失其理也。然养生之具,譬犹水火,不可失适,反为害耳。”告诫人们疾病往往是由于每天被世俗所累、为情欲所动,而导致身体空虚所致。古人认为人在身体虚弱的时候便是有病了,只不过因风寒暑湿等气候变化而使病症明显地显现出来了。如《养性延命录》中说:“人不知道,径服药损伤,血气不足,肉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钋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此种论断,确为对养生的精辟论述。
因冬季的寒冷,不少人皮裘厚棉,围炉向火,热饮温食,辛辣冒汗致体内郁火或痰热蓄积。人春后,郁热外散,人感不适,加之春风送暖,致病菌邪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中医称之为春瘟)常易暴发流行,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病率常远超过其它季节。某些中老年人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或溃疡病、腰腿痛、癌、精神病等因气候的变化也多可使病情恶化或加重。轻者头昏、咳嗽、痰多、胸闷不适、四肢酸痛,甚则寒热往来、头痛如裂、神志不清,重者则危及生命。故早春应特别注意及时清除冬天的积热,预防伤风外感的发生。另外,由于关节炎患者往往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特别是曾经骨折或有外伤史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雨水时节气候多变,关节组织往往随气候改变而收缩和松弛,容易造成关节酸痛,患者要注意保暖,适当按摩患部,加强局部血流畅通。
由于雨水时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故易发生高血压、痔疮出血、女性月经失调等疾病。这个时期也是草木生长发芽期,生物激素正处于高峰期,因此易发生皮肤病等过敏性疾病。对此也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受影响,如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也要静心,以精神的调摄为主。第一,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以达到健脾的目的。第二,静心养气,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充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对于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适,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从调养脾胃为出发点进行养生,也是中国养生修炼的一个重要法门。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雨水节气的养生重点是:一、摄养精神;二、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并防止风湿;三、作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四、适当对脾胃进行补益。
俗话说:“春困秋乏”,特别是在春日的下午,人们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就感到特别疲乏。这时候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十分自在。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的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
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活动,能使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给大脑,使人顿时感到清醒舒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告诉我们,人脑的重量虽然只占全身体重的1/50,而脑的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1/4。人类由于直立行走等因素,身体上部和大脑较易缺乏充分的血液和氧气的供应。久坐不动,加上大量用脑工作容易引起大脑缺血、缺氧症状,头昏眼花,腿麻腰酸,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所以经常伸伸懒腰,活动活动四肢对恢复疲劳是绝对有好处的。
伸懒腰可以说是春季最简单有效的养生功法。每天早晨刚睡醒,在床上伸个懒腰,会使人感到浑身轻松,睡意顿消;工作劳累时伸个懒腰,会使人立刻恢复精力。动作简单,功效显著,希望您别小看它,日常起居中要养成常伸懒腰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