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 雨水 > 正文
  • 雨水养生

  • 来源:《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作者: 时间:2007-02-06 15:28:27
  • 核心提示:雨水养生(风俗)   雨水时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时值公历2月19日前后。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此时冻土层变浅,土壤表层夜冻日化,开始返浆,有利于小麦返青,
    雨水养生(风俗)

     

      雨水时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时值公历2月19日前后。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此时冻土层变浅,土壤表层夜冻日化,开始返浆,有利于小麦返青,是适合播种的时节。雨水节气中的三候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说明雨水节气中,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前后有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便是元宵节,这一天又称为“上元节”,是上元天官大帝圣诞,系道家所奉的三官之一。而所谓的三官,即是天官、地官、水官又称为“三界公”,天官大帝称紫微大帝,传说为尧帝所担任;舜帝善于耕地垦荒称地官;禹帝善于治水称水官。舜帝与禹帝的圣诞分别在七月十五与十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的最后一个庆祝活动,元宵节又称小: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制做元宵圆仔,先敬神祀祖,然后全家聚食,象征合家团圆,过了元宵,才算过完了年。元宵节也是喻示着春耕开始的一个节日,自古以来,百姓们高高兴兴地过完无宵节,便开始投入到繁忙的农耕中了。由于元宵节自古以来都“张灯为戏“,所以也称之为“灯节”,古代各庙宇在正月十五的前后二天依照惯例要举行灯谜晚会。灯谜均以谜语书条,贴在张挂的纸灯上,供人猜射,故亦称做文虎或灯虎,意思是说猜谜如同射虎一样。赏灯的古俗,曾使得门禁“放夜”,如宋代《事物纪原》说:“唐睿宗光天二年正月望,初弛门禁。玄宗天宝六年正月十八日,诏重门夜开,以达阳气。朱梁开平中,诏开坊门三夜。……《僧史略》日:太平兴国六年,敕燃灯放夜为著令。“

      在我国南方,元宵节里还有听香的特殊风俗:先向神前焚香礼拜,掷杯以卜听香的方向,然后循着所卜得的方向寻去,密听路上行人所说的第一句话,再掷杯以卜好坏,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听香卜佳婿”。未出嫁的姑娘,在这天晚上必须到菜园偷得葱蒜,据传说:“偷得葱,嫁好-”。又相传闽南方言以灯与丁同音,所以凡是未育有子女的新妇,必须在花灯丛中穿梭,藉以祈求得子,也就是所谓的“穿灯求贵子”。

      元宵节在南方还有祭门的风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三粥插箸而祭之。”用来祭祀门户的豆粥,要加些油脂在上边。门上插杨柳枝叶,枝条随风飘动的方向,便被选为行祭祀之礼的方向。古人将祭门之俗,同祭蚕神联系起来。《荆楚岁时记》的作者注文,是隋代人。注文在书中谈到正月十五人们大祭蚕神,祭品是米粥表面撒上肉;并引《续齐谐记》说,神女曾在蚕农张成家里显形,并对张成说,正月十五用白米粥加些肉脂祭神,“当令君蚕桑阿倍”。张成照此祭祀神灵,年年养蚕获丰收。

      据旧时方志记载,湖南一些地方“十三夜,各家张灯门外,谓之上灯”,赏灯从正月十三开始。河南信阳一带民俗,上元“挂门灯,前后各三日”,“自十三有为始,市民各于门首悬挂灯球,纤巧不一,至十六七方止,游者竞观之”。灯节的节期长达五六天。

      关于灯节,还有“倒灯”的说法。陕西《续修醴泉县志稿》:正月十五家家悬灯结彩,“新嫁娘未逾年者,其母家则于一十四日前送灯,婿家是夜悬家门前,名曰‘倒灯”’。

      正月十五过后,河南灵宝的人们要剪金牛了。家家黄纸剪金牛,贴在大门上。金牛贴门的风俗据说源于老子的故事。相传,老子骑牛来到函谷关,要出关,函谷关令尹喜请他留下著述,老子便写《道德经》。就在这期间,函谷关一带瘟疫流行。老子的牛吐出个大肉团,当地人把肉团抱回乡里,瘟疫很快止息。原来,老子的坐骑是神牛,驱瘟镇邪不在话下。

      贴金牛是为了驱邪除病。所以在金牛下面粘着条纸带上,一般用朱砂写着:“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等字样。与灵宝隔黄河相望的山西夏县一带,也贴金牛。民谚说:“正月二十三,老聃要上天,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

      有些地方门上不贴金牛,贴的是剪纸的人、车轮、葫芦等图案。如山西解州一带兴贴葫芦,地方志上说:正月二十三“以葫芦、车轮等形贴门,日老君炼丹日,贴则四时平安”。

      到了二月二,一般在雨水节气的最后几天中,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因为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于是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场雨。玉帝知道后,把龙王打下凡问,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北京人在这一天同立春一样也要吃春饼,名日“吃龙鳞”,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一起过节。老北京的习俗中,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份买“驴打滚”品尝。

      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属于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日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因为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雨水节气中的各种风俗,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健身安、无病无灾的美好愿望。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雨水渐多的“雨水”节气里,已经感到不单是进行农事的安排,还要注意温疫的发生,如贴金牛的风俗。至于举国欢庆的元宵节,则可以说是大型的春季调养情志的养生活动,在进行农耕前先怀有一份喜悦的心情,确实是对农事对身体都有好处的事情。

      至于农历二月中吃“驴打滚”这种食品,也很有意思,本来按照中医五行学说,春季肝木旺,而胃土受肝木所克而死,不应当吃这种不好消化的食物,可是一年四季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似乎春天吃这种食品还是恰当的。并且这种食品不益多食已成为人们的饮食常识,更何况,此时人体内的阳气已经盛于阴气了呢?这种说法,也许有人会说是牵强附会,但只要想到中国的民俗是几千年的生活总结,并非是一时引发的时尚,便会相信其中还是有些科学性的。中国养生之道难懂是因为充满了五行辩证思想,可是它的科学性也是因为它存在着五行辩证思想。

    雨水养生(起居)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及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之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少有经》上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无多者,几乎真人。大计奢懒者寿,悭勤者天,放散劬吝之异也。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少多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故俗人竟利,道士罕营。胡昭日: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辣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晨夜而吟啸,干正来邪也。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先去乱神犯性,此则啬神之一术也。”经中告诉我们养生保健中要做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才是关键。其中说“多笑则伤脏”,指的就是肝脏,所以说,春天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是对的,但是却不能使志过于喜乐,心存淡泊才是养生的关键。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无常,经常会有阴天,并且会有严重的“倒春寒”现象,俗语说“春寒冻死牛”,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春天随着天气的变暖,人的毛孔开始扩张,当冷空气突然来临,极易使人患病。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中,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情,对身体的健康及疾病的康复是极其有益的。养生修炼中的精神调摄是极重要的一环,我国历代养生家都对此极为重视。张湛在《养生集》的叙中说:“养生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日禁忌。过此已往,义可备焉。”由此可见,对精神的保养与调摄是应当放在养生修炼的首位的。

      在春季,人的肝气旺盛而升发,使人显得精神焕发。但是,人的肝气升发太过,就会出现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四肢抽动等现象。因此,春季的调养,重在调肝。调养肝脏,首先应调神。因为肝气升发太过与肝气郁结都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因精神焕发,过于劳累不加节制,会使肝气升发过甚;人因阴雨连绵,心情不快,也会使肝气郁而不升发,由此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病情加重,或引发旧病等。如是,静心养性,求得性平气和,使肝气有升有节,是有益而无害的。

      至于“春捂”,指的是不要突然减衣的意思,而并非如现代人所认为的,要随着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古人并不认为穿得多会对身体有好处,恰恰相反,却认为“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告诉人们,穿得太多,盖得太厚,身体不运动,使人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才会使风寒入侵人虚弱的体内,最终形成疾病。

      《养性延命录》中说:“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病。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失。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盖圣贤或失其理也。然养生之具,譬犹水火,不可失适,反为害耳。”告诫人们疾病往往是由于每天被世俗所累、为情欲所动,而导致身体空虚所致。古人认为人在身体虚弱的时候便是有病了,只不过因风寒暑湿等气候变化而使病症明显地显现出来了。如《养性延命录》中说:“人不知道,径服药损伤,血气不足,肉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钋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此种论断,确为对养生的精辟论述。

      因冬季的寒冷,不少人皮裘厚棉,围炉向火,热饮温食,辛辣冒汗致体内郁火或痰热蓄积。人春后,郁热外散,人感不适,加之春风送暖,致病菌邪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中医称之为春瘟)常易暴发流行,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病率常远超过其它季节。某些中老年人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或溃疡病、腰腿痛、癌、精神病等因气候的变化也多可使病情恶化或加重。轻者头昏、咳嗽、痰多、胸闷不适、四肢酸痛,甚则寒热往来、头痛如裂、神志不清,重者则危及生命。故早春应特别注意及时清除冬天的积热,预防伤风外感的发生。另外,由于关节炎患者往往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特别是曾经骨折或有外伤史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雨水时节气候多变,关节组织往往随气候改变而收缩和松弛,容易造成关节酸痛,患者要注意保暖,适当按摩患部,加强局部血流畅通。

      由于雨水时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开始处于旺盛时期,故易发生高血压、痔疮出血、女性月经失调等疾病。这个时期也是草木生长发芽期,生物激素正处于高峰期,因此易发生皮肤病等过敏性疾病。对此也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使得脾胃的运输、消化功能受影响,如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由此,春季的养脾健脾很重要。养脾也要静心,以精神的调摄为主。第一,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以达到健脾的目的。第二,静心养气,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充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对于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适,加上饮食的调养,健脾的功效才会非常显著。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脏中的脾)《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从调养脾胃为出发点进行养生,也是中国养生修炼的一个重要法门。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而人身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在他的《脾胃论》中:“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并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说明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雨水节气的养生重点是:一、摄养精神;二、继续进行春捂防春寒,并防止风湿;三、作适当的体育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四、适当对脾胃进行补益。

      俗话说:“春困秋乏”,特别是在春日的下午,人们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就感到特别疲乏。这时候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十分自在。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的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

      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活动,能使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给大脑,使人顿时感到清醒舒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告诉我们,人脑的重量虽然只占全身体重的1/50,而脑的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1/4。人类由于直立行走等因素,身体上部和大脑较易缺乏充分的血液和氧气的供应。久坐不动,加上大量用脑工作容易引起大脑缺血、缺氧症状,头昏眼花,腿麻腰酸,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所以经常伸伸懒腰,活动活动四肢对恢复疲劳是绝对有好处的。

      伸懒腰可以说是春季最简单有效的养生功法。每天早晨刚睡醒,在床上伸个懒腰,会使人感到浑身轻松,睡意顿消;工作劳累时伸个懒腰,会使人立刻恢复精力。动作简单,功效显著,希望您别小看它,日常起居中要养成常伸懒腰的好习惯。

    雨水养生(运动)

     

      雨水时节,人们除了可以进行前面提到的体育锻炼外,还可以选择以下几种针对雨水节气的功法进行修炼。

    一、雨水正月中坐功

      《遵生八笺》中原文:“运主厥阴初气,时配三焦手少阳相火。坐功:每日子丑时,迭手按髀,拗劲转身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治病:三焦经络留滞邪毒,嗌干及肿,哕,喉痹,耳聋,汗出,目锐毗痛,颊痛,诸候悉治。”

      本法以“雨水”命名,正是根据这一时令特点而特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雨水时节锻炼。对人们在雨水节气中出现的耳聋,咽喉肿痛,目痛,颊部痛,耳后痛,肩及前臂痛,汗出、上肢肌肉拘挛以及心慌、烦躁不安、胸胁满闷、甲状腺肿大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文中所说的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上手腕,经前臂外侧中线,过肘,上肩,向前行人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过膈膜,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上顶,沿耳前后直上耳上角,前行经额至目眶下。其经另有一支脉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眦处。练功时配合此经脉才会达到很好的疗效。

      具体方法为:应该于每天夜十一时至凌晨三时进行修炼,自然盘坐,周身肌肉放松,两手握拳,弯肘上提平胸。调息用意念引气运行于手少阳三焦经脉络,练功时,两肘后引,缩颈含肩,头部缓慢向左移转,吸气;头复正后,两手前伸,收下颚,提耳根,头部缓慢向右移转,呼气。如此反复各15次。练毕,叩齿、漱口、咽津、伸腿踢足,起立后自然散步。这些功法都有相应的防病健体功效。(注意:一定要配合调息运气于经络中进行修炼,效果才会显著。)

    二、划圆功

      适应病症:慢性肠胃疾病、糖尿病、关节炎、腰腿痛。由于此功法对内脏的广泛按摩作用,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可防治各种免疫性疾病,可预防爱滋病,可减肥健美,男性可刺激睾丸分泌。

      具体方法为:并腿站立,两臂自然垂下,两掌心贴近股骨外侧,手中指尖紧贴风市穴;头顶正直,舌顶上腭,体重平均在两脚,摒除杂念,使身心达到虚静的松空。然后两眼平视,松肩垂肘,两臂左右展开,向前上划弧,至胸前两掌相合,两手心劳宫穴相贴,但勿用力,意念两掌心。两掌向左前上围绕头部划第一个圆弧。

      视线要始终注视手掌运动方向,在两掌向左侧运动时,腰胯要向相反方向右侧拗动,两掌转到身体右侧时,腰胯尽量向左,运动当中手掌与腰胯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头部第一个圆弧划完后,两掌回到胸前,屈膝蹲身,两掌继续向左绕膝划第二个圆弧。划完膝部第二个圆弧后,腿也随着直起,两掌经小腹前绕胸部划第三个圆弧,划完两臂伸直停在小腹前。

      左掌翻转向上,左肘曲向左后,两掌向左划第四个圆弧高度在左胯上方,右前臂紧贴左肘。然后两大指转向上,转腰两掌回到中间。

      右掌翻转向上,右肘屈向右后,两掌向右划第五个圆弧,高度在右胯上方,左前臂紧贴右肋。然后两大指转向上,转腰两掌回到身体前面,两臂向前伸直。

      两掌向上至头顶沿面前下降。划第六个圆弧,合掌当胸,停于胸前。

      收功时依次小手指分开,无名指分开,中指分开,食指分开,大指分开,松肩垂肘,两手自然落于身体两侧。此式反复做六遍。

    三、摸膝动功

      适应病症:可增强脊神经的功能,中枢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尾神经5对,骶神经1对)。脊神经可以支配躯干及四肢,全身大部分骨骼肌的运动,及大部分内脏的活动,脊神经后根可增强感觉传导,活跃内脏和躯干功能,可防治癌症。对颈椎病、腰肌劳损、腰背疼痛有特效。

      具体方法:开脚站立,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臂松垂,掌心贴近股骨外侧,手中指尖紧贴风市穴:头顶正盲.舌顶上腭,体重平均在两脚,摒除杂念,使身心达到虚静和松空。两眼平视,两掌转至两大腿前面,含胸实腹,屈膝蹲身,溜臀部,头向前微低,两掌心摸到膝盖为止。身体慢慢直立,挺胸仰头使脊椎向后弯。蹲身手摸到膝盖低头,直身挺胸仰头为一次。共坐36次。

    四、降压功

      适应病症:此功法对高血压病有特效,对阴虚阳亢或阴阳两虚,症状有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等很有疗效。

      具体方法:(1)开脚站立,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臂松垂,掌心贴近股骨外侧,手中指尖紧贴风市穴;头顶正直,舌顶上腭,体重平均在两脚,摒除杂念。使身心达到虚静和松空。两眼轻轻闭起来,两臂松垂,手心向上两中指相接触,置于小腹前,意想此时正在下牛毛细雨,雨水由头顶、脸部、前胸、后背慢慢下流,此时应感到全身凉爽舒适,每次站lO到20分钟,意念一想到雨停,两手自然下落于两腿旁即收功。(2)并腿站立,两臂自然垂下,两掌心贴近股骨外侧,手中指尖紧贴风市穴;头顶正直,舌顶上腭,体重平均在两脚,摒除杂念,使身心达到虚静的松空。两手放在大腿外侧,臂微屈,手心向下,手指朝前,两手在大腿外距离10厘米左右,两眼轻闭,意想两手心劳宫穴两脚心涌泉穴相合,每次静做20分钟。

    五、养脾健胃功

      适应病症:对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左手抬到匈前,手心向内,指尖向右,合谷张开放平,右手无名指、小指、大指回曲,食指中指伸直成剑指,指尖朝下,沿大指尖、合谷、食指划弧,距离3—5厘米,划108圈。再换成右手放置胸前,左手食指中指成剑指,在右手合谷上划108圈。每天划2—3次,或在胃不舒服时划,即可止痛和减轻症状。

    六、闭气发汗功

      适应病症:治疗感冒,疗效极为显著。

      具体方法:端坐于椅子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呈90度角,躯干伸直,全身放松,下颌向内微收。排除心中杂念,双眼轻闭,用鼻子做深长匀细之吸气,吸满后闭气,尽量闭到最大限度,再慢慢的呼出,呼吸次数以出汗为度

    雨水养生(饮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之宜忌者,必有病灾。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食养,在一系列养生专着中,所陈述的八项食养原则是人们必须要知道的:l、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2、食宜清淡,忌膏梁厚味;3、不可偏嗜,多食五谷杂粮;4、不勉强进食,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5、怒后勿进食。古人常说食后不怒,怒后不食;6、饮食不可过冷过热,过冷伤胃气过热灼内膜;7、食后不要做剧烈运动;8、注意食后养生。食后养生包括:(1)食毕漱口;(2)食后叩齿,三十六滓令满口;(3)食后环脐摩腹三十六次;(4)食后要进行散步消食;(5)食后要远视三分种。

      雨水节气中,在我国北方,虽然雨水仍然较少,但地湿之气渐升。并且早晨会有浮霜、飘露出现,所以针对其独特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当侧重于调养脾胃和去除风湿。又由于此时天气依然寒冷,并且按照中国的阴阳八卦理论此节气属阴,阴具有收敛的性质,所以在这个特定的季节里,还是可以适当进补的,只不过要轻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沙参等都是很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在这个时候如有意识地喝点银耳核桃粥(银耳十五克,核桃仁十五克,小米适量、杞果三十克),对润和脾胃也大有益处。

      不少养生家赞成春天多用大枣,因此物性平味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有机酸、维生素乙、丙及粘液质等,是补脾和胃的佳品。老年人身体衰弱,孩童及脾胃素弱的人,春季宜经常服用大枣羹、焦枣茶,常可达到健脾生津、补中益气的效用。谚语说:“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这一养生之谈是可信的。其它如蜂蜜,因其也是性味甘平,营养成分丰富而全面,有补脾益气,健中止痛的功效,对因脾胃气虚引起的腹部隐痛、大便干结多有良好效果,且可常服。养生家多认为,春季不宜多服补药、补晶,只要平时能注意调节饮食即可。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术,味为酸,脾属土,味为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又由于此节气气候温润,所以也应当食用一些辛辣的食物以发散风寒与湿气。并且在此节气里适当饮酒也是有益于健康的,当然,要适当,不能过量。

      由于雨水节气中也是多风的日子,所以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所以应当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之季,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则克伤脾土。

      《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确实很有道理,因为粥是易消化的食物,配合一些药物而成的药粥,对身体很有滋补作用,并且正月里肝旺脾胃虚弱,采用食粥的方法对脾胃进行滋补,确实很高明。书中介绍的一些药粥方也很有实用价值,大部分很适用于雨水节气食用。如书中说:“一日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人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日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一份,煎汤去汁煮粥。三日紫苏粥,取紫苏一份,炒至微黄,略有香气时,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杂食物,以防伤及脾胃。”这三种药粥很适合雨水这段日子食用。故此,我们也选择了一些适于本节气的药粥及饮品方记录于下

    雨水养生(药品)

     

    腮腺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温毒在表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腮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薄荷6克,板兰根15克,夏枯草9克,丹参15克,黄芩9克。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2.胆热犯胃,气血壅滞型:

    症状:壮热烦渴,腮肿拒按,心烦恶心,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柴胡6克,升麻9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僵蚕9克,牛蒡子9克,板兰根15克,马勃9克,黄芩12克,桔梗9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1日l剂。

    3.余毒未清。腮肿尚存:

    症状:热退腮肿渐消,或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方药:消瘰丸加减。夏枯草12克,玄参9克,全瓜蒌12克,浙贝母12克,牡蛎12克,板兰根15克,大青叶9克.王不留行12克。

    用法:水煎服,1日l剂。

    4.气血亏损。痰瘀阻留:

    症状:热退神呆,痰鸣涎垂,肢体活动不灵,舌淡红或紫暗,体胖苔润,脉细涩。

    方药:菖蒲6克,郁金6克,丹参12克,茯苓9克,地龙6克,胆南星3克,葛根6克,黄芪12克,白术9克。

    用法:水煎服,1日l剂。

    5.邪退正虚。气阴两虚:

    症状:头晕心烦,纳呆困倦,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方药:沙参6克,麦冬9克,茯苓9克,白术6克,太子参6克,炒麦芽9克,神曲6克,炒山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痔疮

    1.红糖荸荠汤

    主治:痔疮出血。

    配方:荸荠500克,红糖150克。

    用法:荸荠洗净,加红糖和水煮沸1小时,每日服1次,连服3天。

    2.香椿条

    主治:痔疮。

    配方:鲜香椿叶250克,面粉适量。

    用法:将鲜香椿叶洗净切碎,调面糊和食盐。入油锅内,成条索状,炸焦黄后捞出。随量食。

    3.青果蜂蜜方

    主治:混合痔。

    配方:青果核、蜂蜜各30克。

    用法:将青果核煅成炭研末,蜂蜜调服。每日l剂,早晚分服。同时,以少许外搽患处。

    月经不调

    1.羊肾枣酒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

    配方:羊肾、黑枣适量。

    用法:羊肾配黑枣浸酒一个月后。每次15毫升,每日二次。

    2.文蛤方

    主治:月经不调。

    配方:丈蛤30克,葱、姜适量。

    用法:文蛤加葱、姜煮熟食之。

    3.生姜豆腐肉

    主治:月经不调。

    配方:豆腐250克,羊肉60克,生姜15克。

    用法:将豆腐、羊肉和生姜加盐等调料者熟食用。长期食用.

    雨水养生(房事)

     

      雨水节气中风雨多变,寒温反复,并且天气潮湿,所以房事应慎重。古代有一些性交姿势,据说可有去除体内风湿之功效,似乎很适合雨水节气中使用,其实只是将一些气功中的导引之法牵强于性交姿势上,有些不伦不类,故此本书不对此无稽之谈作介绍。由于此节气中气候变化无常,所以行房事时要注意不要受凉风,并且不要过于频繁地进行性生活导至机体虚弱,而无法抵御“倒春寒”对身体造成的侵害。

      我国古代养生术中很重视房事与气候及自然现象的关系,如《养性延命录》中说:“消息之情,不可不知也。又须当避大寒,大热、大雨,大雪,日月蚀,地动、雷震,此是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悲哀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祗,社会稷井灶之处,此为地忌也。既避此三忌,又有吉日,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四季之月戊已,皆王相之日也。宜用嘉会,令人长生,有子必寿。其犯此忌,既致疾,生子亦凶天短命。“初看这些文字,我们会感到这不过是迷信而已。仔细一想,却发现很有道理,因为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一些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人体的生理与情绪都会有很大影响,而夫妻之间美满的性生活,却需要一个温馨安静的环境和双方恬静温和的情绪,房事时双方情绪过于激动、紧张或郁闷、烦躁或恐惧、不安,不但会影响房事质量,而且会给身心带来疾病。所以我们不得不惊服古人在房事研究的成就,竟然在几千年以前,便已经明白自然现象、气候与人的情绪对房事的影响!

      雨水节气中,应尽量不要在“倒春寒”时进行房事,因为即使进行房事时是在温暖的卧室,不会受到寒风的侵害,可是房事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当人在出门时,便不免要受到寒流的侵袭而得病。

      我国古代房事养生中,讲究性交中不能泄精,并且研创出很多使男子交而不泄的方法。如《仙经》上说:“男女俱仙之道,深内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乃徐徐出入,精动便退,一旦一夕可数十‘为之,令人益寿。男女各息,意共存之,唯须猛念。”便是告诉人们,性交中要想不泄精,动作便要缓慢,并且将意念引导至脐中,感觉此处有一个如鸡蛋大小的红色气团,当快要泄精时便停止性交。其实这也就是现在医学上治疗男子早泄的意念转移法。由此可见这套功法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此功法尤其适合老年人的房事生活,因为老年人体质虚弱,用此法进行不泄精的性生活,即丰富了生活,又保养了身体。确实很实用的。不过,文中说“一旦一夕可数十为之,令人益寿”的说法,恐怕就得因人而异了,似乎对老年人还是很不适合的,因为不泄精的性生活也如同劳作一样,应当“劳作适度”才符合养生原则。

    摘自《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