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 芒种 > 正文
  • 芒种养生

  • 来源:《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作者: 时间:2007-02-07 11:51:58
  • 核心提示:芒种养生(风 俗) 芒种时斗指已,太阳黄经为75度,时值公历6月5日左右。意即有芒的作物(主要指麦类)开始成熟收割,亦为夏播作物播种时节,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此时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

    芒种养生(风  俗)

        芒种时斗指已,太阳黄经为75度,时值公历65左右。意即有芒的作物(主要指麦类)开始成熟收割,亦为夏播作物播种时节,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此时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八卦中,此时为天风媚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阳爻,下面一个阴爻。说明此时至极的阳气已经到了尽头,开始有阴气出现。芒种三候为:“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也就是说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接着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而能够学习其它鸟呜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的哲学理论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久盛必衰,衰久必盛的。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却也正是阴气初生的时候,这不能不说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的博大精深。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一般人称这段时间为霉雨季节。又因为此时正是梅子黄熟之时,所以也称之为梅雨天或黄梅雨。梅雨季节要持续约一个月左右,梅雨的多少,对禾谷的丰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梅雨很受老百姓的重视。进人梅雨的日子叫“人梅”,梅雨结束的日子叫“出梅”,具体日期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略有偏差。如果以太阳黄经80度位置来算,人梅的时间应该是公历612左右,经过一个月,在711为出梅日。而我国民间一般认为天干中的“壬”为天河之水,所以将芒种后的第一个“壬”日立为人

    梅的日子,将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立为出梅的日子。时间大概只有半个多月。梅雨在诗人的笔下则有不同的吟咏,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阴情不定是黄梅”。可见这所谓的梅雨季节,套句现代气象用语为:    晴时多云偶阵雨”。

        由于此时的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所以五月又称百毒之月”。古代门楣悬艾草,是为了驱赶蚊虫。又因为此节气正逢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辟邪驱毒,所以古称五月为“蒲月”。而此节气中的习俗,便大多与端午节庆混为一体。俗谚说:“未呷端五粽,破裘不敢送。,’意思是说端午节后,才真正人夏天。

        农谚说: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是说芒种与端五日下雨对粮食的丰收很有利。这个时节也是各种夏天的蔬菜、水果正式上市的时候,例如大家最喜欢的西瓜、荔枝、芒果、菠萝等都是当令水果。尤其是西瓜,更是被大家奉为夏天的极品水果,不仅可以做成各种冰品,又可以清凉退火。

        俗语说芒种蝶仔讨无食,即是说,由于芒种是在农历五月,而这个时期已经过了花开时期,所以蝴蝶已经没有花粉可采了。所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写道:“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迭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看来,芒种日祭饯花神的风俗却也不无道理。

        芒种时节有煮梅的食俗,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正月开花的梅树在此时已经结出梅子。由于梅子味道酸涩,很难直接改口,所以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人紫苏。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如果在里面加入桂花卤然后冰镇后再饮,则味道更佳。现在有很多加工的梅干蜜饯,如话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都很受人们的欢迎。四千多年来,梅子一直是人们夏季里重要的一种果品。

        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是这个时节里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天中、朱门、五毒日。在现在仍然是同春节、中秋节同样受世人重视的三大节日之一。此节日起源于古人在夏日沐浴兰汤以辟疫去瘟的习俗,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夏朝,是很古老的一种习俗。又由于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是这天投身于泪罗江中,所以这一习俗便又成为纪念屈原的日子。沐浴兰汤是在这天的午时或傍晚,取艾、柳、桃、蒲等揉碎浸在水中,然后进行洗浴,据说可免一年不被瘟疫所侵。

        在古时,俗传五月多不祥,有“恶五月”之称。正月建寅,排到五月,地支为午。地支十二个,这午,被古代的阴阳学家视为阳之极;端午系午月的五日。这一天的干支虽不一定是午,但人们还是称其为“重午”。双午重迭,被当做一年里阳气最盛的日子。传统哲学讲阴阳谐调,失衡便不好。双午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要禳解。同时,古人认为阳气旺盛时节,也意味着“阴气萌作”。由这种参悟天地的思想,派生出流传久远的门饰风俗。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在门上插艾草与菖蒲。菖蒲又称水剑,因其形状如剑,所以古人认为它可驱魔斩妖;艾草是菊科植物,具有驱虫辟瘟的作用。在针炙上广泛被使用。这种以艾草与菖蒲插门的习俗被称为“插菖剑,悬艾虎”。在我国南方,门饰异常复杂,除了插艾草与菖蒲外,还要插榕树叶,因为榕树在南方被称为神树,所以含有延年长寿的意思。还有以榴花、蒜头、龙船花配艾草及菖蒲为饰,称之为“天中五瑞”。

        五毒之月百毒业生,其中最毒的五种动物是毒蛇、蝎子、蜈蚣、守宫和蛤蟆。相传它们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互相便谁也不敢攻击谁,这似乎就是以毒攻毒的道理吧。所以在端五节这天,人们用红纸剪成带有这五种毒物的剪纸贴在门窗上,称作“五毒符”,据说可以免除各种毒物的侵害。另外在儿童的衣服上,也有绣以五毒图案的。端五节还有张贴钟魁画的风俗。钟魁是驱魔大神,在唐朝至明朝期间,钟魁一直是岁暮张贴的门神,在清初年间人们将其改在端五节时张贴,据说有驱邪辟瘴的功效。

        端五节有喝雄黄酒、吃粽子、吃绿豆糕和尚红的食俗。雄黄主要成份为三硫化二砷,为一种橘红的矿物质,将少量的雄黄调和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黄酒。稍微饮一些雄黄酒据说可以驱瘟解毒,多饮则会中毒。过去人们喝完雄黄酒后,将剩余的雄黄酒洒在床下屋角,有杀虫的作用。由于儿童不能喝酒,大人便用手指沾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一“王”字,也可以起到驱瘟解毒的作用。自汉代以后,民间流行儿童在端五节佩挂包着雄黄的香包的风俗。香包的形状各式各样,一般家长都喜爱给孩子佩挂老虎形状的香包。端五节还有给婴儿挂“长命缕”的风俗,所谓的“长命缕”便是将五颜六色的丝线束在婴儿的手足上,据说可保婴儿平安长命。

        端五节吃粽子,是我国最普遍最重要的食俗。据说是人们曾经为了防止鱼虾吃掉汨罗江中屈原的尸体,便将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屈原托梦说:“若以苇叶裹之,则蛟龙不敢相争。”于是人们依法将饭团包起来,于是就有了粽子这一食品的雏形。我国北方的粽子是白糯米加红枣或豆沙包成的甜粽,体积较小,一般冷食。南方的粽子则品种繁多,粽子馅有火腿、蛋黄、虾仁、香菇、鱿鱼、花生等等很多种类,最大的有两斤以上的粽子。一般都要热食。包粽子的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一便开始准备,浸米、洗叶及选配料,这时有些家长会试包几个粽子给孩子解馋,名日“乖粽”。端五日不但家家食粽子,还以粽子分送亲友。送的数量为二、六、十、十二、二十四、三十等,一般为六的倍数。一、三、四、七、八、九为不可用的数字。端五节的时食还有绿豆糕及卤鸭蛋,因为绿豆及卤蛋都是凉性的食物,具有去痧消暑的功效。端五节的“尚红”食俗为吃一些红色的菜肴,如山楂、河虾、红椒、金针红苋菜等做成的菜肴。

        赛龙舟是端五节一项大型活动。据说屈原投入泪罗江后,楚人驾船去救,人们在船上发现有龙在水面上疾驰,速度极快。于是人们便仿照龙的样子造船,进行竞渡比赛。我国龙舟赛历史很悠久。赛事在五月初一便开始准备,先要拜祭水仙尊王,并由主祭官提笔在龙舟上画上眼睛,名为“开光”。在端五的早晨,要祭龙舟,除舞狮献瑞外,还要放鞭炮,掷粽子于水中。午时初刻龙舟下水,两对以先到目的地夺旗者为胜。

        端午节是步进夏天的节日,此时气温高,蚊虫滋生,人们亦较易生病,所以端午节的习俗便大部分是避病驱邪的主题,由此可以推断,端午节原是一个警惕人们小心生病的节日。

     

    芒种养生(起  居)

        芒种时节,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开始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湿热,各种衣物器具极易发霉,所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把这种天气叫做“黄梅天”。另外,我国的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此话告诉人们,端午节没过,气温还会有冷的时候,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

        芒种的养生重点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该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在洗沐时如果采用药浴;则会达到更好的健身防病的目的。

        药浴的使用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据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用香汤浴洁身,宋明期间,这种香汤浴传人民间,便出现了专供人们洗芳香浴的“香水行”,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人们择日选用不同的药浴洁身、防病。如春节这天用五香汤沐浴,浴后令人遍体馨香,精神振奋;农历的二月二,古人称之为“中和节”,民间称为“龙抬头”的这一天,多取枸杞煎汤沐浴,可令人肌肤光泽,不老不病;夏季常用五枝汤洗浴,是为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到了清朝,药浴不仅作为健身益寿的方法,而且广泛应用于治疗和康复疾病。

        药浴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浸浴、熏浴、烫敷,作为保健养生则以浸浴为主。浸浴的具体方法,以五枝汤(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为例:先将等量药物用纱布包好,加十倍于药物的清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再将药液到人浴水内,即可浸浴。有条件的可每日一次,这种药浴方法适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于局部泡洗。女性中老年朋友可选择美容护肤方:绿豆、百合、冰片各10,滑石、白附子、白芷、白檀香、松香各30研成粗末儿,装纱布袋煎汤浸浴,可使容颜、肌肤白润细腻,体香驱邪。

        在这个节气中,老年人不要贪凉而露天睡卧,不要大汗而裸体吹风、不要吃鸡、羊肉等生火助热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心情宜恬静,所谓“心静自然凉”。

        此节气中,大街小巷开始有些人光着脊梁,误以为这样凉快,其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代谢等多种功能。在人体皮肤上有几百万个汗毛孔,每天约排汗1000毫升,每毫升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可带走246焦耳的热量。当外界气温超过35cC,人体的散热主要依靠皮肤汗液蒸发,加速散热,使体温不至过度升高。此时若光着脊梁,不穿衣服,皮肤就会从外界吸收热量,且不能通过蒸发的方式达到散热的目的而感到闷热。若穿点透气好的棉、丝织衣服,使衣服与皮肤之间存在着微薄的空气层,而空气层的温度总是低于外界的温度,这样就可达到防暑降温的效果。

        有些人不想离开空调房,以避酷暑之苦,诸不知空调给人们带来凉爽,也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由于门窗紧闭和室内的空气污染,造成室内氧气缺乏;再加上恒温环境,自身产热、散热调节功能失调,会使人患上所谓的空调病。所以夏季的空调房室温度应控制在26℃28℃之间,最低温度不得低于20℃,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8℃;久待空调房间,应定时通风换气,禁止在空调房抽烟;长期生活与工作在空调房间的人。每天至少要到户外活动3—4小时,年老体弱者、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久留空调房。

        暑天感冒俗称热伤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散发体内的热能,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出汗很多。入睡后易使身体受凉而发生感冒。暑天感冒的病情较轻的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较重的常有高热,而且出汗后热仍不退,并伴有头痛、沉重如裹、身体酸懒、倦怠无力、口干但不想喝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空调病其实也是属于热伤风一类的疾病。

        对于暑天发生的感冒,病情较轻时适当服些感冒药,一般二三日即可痊愈。对于较重的暑热感冒可用中药(如香薷饮、三仁汤等)治疗。预防暑热天感冒。主要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身体能够适应暑天的多变性。要随早晚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临床医学表明,某些冬季常发或特别严重的病,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只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气温过高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在体内,一旦到了冬季天气寒冷时便会发作或转为严重。由此看来,从初夏开始,就必须处处注意与这些致病因素相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各类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包括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痛及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的病症,往往天气寒冷时发作,天热时消失。因此,在夏季不要洗冷水浴或游泳,不要夜间在室外露宿,禁止睡地板,最好不穿短衣裤与裙子,以免风寒湿气伏积于经络之中。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一般有冬发夏止的现象。这类患者在夏季应注意风寒,除注意并做到以上禁忌事项外,还要少食甚至禁食冷饮。慢性腹泻及虚寒性胃痛患者,如慢性腹泻,如肠炎、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症,常在受寒后腹痛腹泻,冬天尤其严重。胃痛与各种腹痛患者中也有不少属虚寒型的。往往夏季病情稳定深秋后发作,故夏季除注意上述禁忌外,还须忌过度食用各类瓜果及冷饮冷食,免伤脾胃之阳气。有一种中医称为“头风病”的头疼病,往往每感风寒就头痛难忍。这类患者在夏季应忌用冷水洗头,洗头后应在风中吹干头发,并且禁止直接对着电风扇或空调冷风长时间吹。

        夏天蚊子特别多,往往是造成人们得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驱除蚊子的方法,除了加强生活区域的清洁卫生以外,自身的起居生活也很重要。如吃大蒜可有效驱蚊,因为蚊子不喜欢人体分泌出来的大蒜味;口服维生素B、通过人体生理代谢后从汗液排出体外,会产生一种蚊子不敢接近的气味。服法为睡前一小时口服维生素B 12片,但不要长期大量服用。还有穿黄色、白色等浅色衣服可减少蚊子的叮咬,穿深蓝色或褐色的衣服,被蚊子叮咬的机率会大些。所以在夏天应穿浅色衣服。在黄昏前,室内摆放一两盆盛开的茉莉花、米兰或玫瑰,最好是夜来香。因蚊子不能忍受这些花的香气,所以也能起到有效的驱蚊效果。室内橘红色的灯光,也具有驱蚊的效果。由于蚊子害怕橘红色的光线,所以夏季卧室中应使用橘红色的灯光照明。

    芒种养生(运  动)

        一、芒种五月节坐功

        《遵生八笺》中原文如下:运主少阳三气。时配手少阴心君火。坐功:每日寅、卯时,正立仰身,两手上托,左右力举,各五七度,定息,叩齿,吐纳,咽液。治病:腰肾蕴积,虚劳,嗌干,心痛,欲饮,目黄,胁痛,消渴,善笑,善惊、善忘,上咳吐,下泄,身势而股痛,心悲,心项痛,面赤。”

        芒种节气中生物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本功法以芒种命名。正是顺应这一时令特点而制定的气功锻炼方法,适宜于芒种时节锻炼,可于芒种时开始,练至夏至为止。芒种时节,人体疾病在经络方面的表现多的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文中所述本功法主治病症心痛,咽干,口喝,胸胁疼痛,善笑,喜忘,心悲,惊悸,乃至目黄,消渴,均与手少阴心经的病变有关,采用本功法锻炼,有较好的防作用。

        具体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立正仰身,双手向上托捧,向左右用力,各五至七次,平心静气,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腰肾类疾病、体虚、咽干、心痛、眼珠发黄、胁间疼痛,糖尿病、心悸健忘,上吐下泻、腰酸腿痛、心烦、头颈酸痛,面红耳赤等症。

        二、毛孔调息功

        适应病症:皮肤病。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两眼微闭或两眼平视,但要视而不见,两膝盖微屈,思想集中,呼吸绵绵,呼气时意念想全身八万四千毛孔都张开,向外排气,使一切病气、浊气都排出去,吸气时意念想全身毛孔都在采气,内脏各器官也与宇宙中之大气同呼吸,共命运。每次站桩20分钟,可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

        三、灸夺命穴功

        适应病症:治丹毒。

        具体方法:站、坐均可,用艾卷灸夺命血,灸十分钟,丹毒立即转色,每天灸两次分早晚。夺命穴位置位于肩髁穴与肘部尺泽穴线中点。

        四、卷舌导引功

        适应病症:荨麻疹。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舌头往上卷,微贴上腭,有唾液分泌,随即咽下,意念注意自己的呼吸,吸气要细长,呼气想全身八万四千毛孔都张开,每次要练10分钟以上。

        五、肩肘胯松功

        适应病症:肩周炎、肩胛风湿疼、掌指麻痹、肘臂部麻痹等症。

        具体方法:端坐于椅子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呈90度角,躯干伸直,全身放松,下颌向内微收。两眼平视,全身放松。1.屈肘上提,手心向上,指尖对正两肋向前挥出手心向上指尖向前,略高于肚脐。2.以掌根为圆心,指尖向外向后划圆弧至胸前中指相接,高度与鼻尖遥遥相对,掌心朝外大指朝下方。3.两手背相贴,两掌前伸,大指向下,两掌略高于肚脐。4.两掌分开向身后划圆弧,像游泳划水动作,两掌划到背后命门处,两手合谷相贴,手心向上。5.两掌由背后向前划弧,手背朝前,划至身体前面,仍两手背相贴,大指向下。6.两肘后撤,两掌同时后撤至胸前,两手中指相接,手心向前,大指向下。7.指尖向后,向外,手心朝上翻转划弧至身体前时,两臂伸直,略高于肚脐,指尖朝前,手心向上。8.两手指尖向内后旋转划弧,经两肋至背后命门处,两手合谷相贴,手心斜向上,收功两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六、调息退烧功

        适应病症:身热,背痛。

        具体方法:仰卧在床上,不枕枕头,两腿伸直并拢,两臂伸直放在身体两侧,口微闭,用鼻子做深细匀长之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共做64息。吸气时意念直入小腹,呼气时意念由全身汗毛孔排出动作。

        七、点按疗俞功

        适应病症:疗痛,恶肿等症。

        具体方法:端坐于椅子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呈90度角,躯干伸直,全身放松,下颌向内微收。全身放松,用左手拇指点按右臂疗俞穴108次,然后再用右手拇指点按左臂疗俞穴108次,每日早晚各点按1次。疗俞穴位置在手腕第三横纹上4寸尺侧缘左右臂各一穴。

    芒种养生(饮  食)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上说:“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

        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养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蔬菜、豆类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须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又是人体新陈代谢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预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还是体内氧化还原的重要物质,它能促进细胞对氧的吸收,在细胞间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维生素C还能抑制病变,促进抗体的形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对老年朋友来说,多吃瓜果蔬菜,从中摄取的维生素c对血管有一定的修补保养作用,还能把血管壁内沉积的胆固醇转移到肝脏变成胆汁酸,这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素对保持人体大便通畅,减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预防由便秘引起的直肠癌的发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我们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成、过甜。

        饮食过咸,会使体内钠离子过剩,由于年龄大者活动量小,会使血压升高,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吃甜食过多,对人体健康也不利,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逐渐降低,宜引起中间产物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可诱发糖尿病。由此可见,饮食是养生防病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经期或产后期间,虽天气渐热,也忌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它疾病。

        夏季,各种水果相继上市,水果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水分以及矿物质,而且果糖、果胶的含量明显优于其他食品,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无疑是有益的。可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体质,也应当有所选择。因为水果也有寒、热、温、冷、平五种属性。

        食物属性,即所谓四气,是指食物进人体内,会产生“寒、热、温、冷”的作用。介于四者之间既不温不“热,又不寒不凉,则归属于“平”性。

        虚寒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低,体内产热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季也是冷的。由于他们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所以面色较常人白,他们很少口渴,也不喜欢接触凉的东西,包括进空调间。中医历来均衡、阴阳调和,所以体质偏寒的人,在吃水果时,自然要择食温热性的,这类水果包括荔枝、龙眼、番石榴、樱桃、椰汁、榴莲、杏、栗子、胡桃肉等。实热体质的人代谢旺盛,产热多,交感神经占优势,容易发热,经常脸色红赤,口渴舌燥,喜欢吃冷饮,易烦躁,常便秘。这样的人群要多吃寒凉性的食物,如香瓜、西瓜、水梨、香蕉、奇异果、芒果、莲藕、番茄、柿子、荸荠、甜瓜、黄瓜、柚子等等。平和类的水果,如葡萄、菠萝、木瓜、苹果、椰肉、梨、橙、西瓜皮、芒果、橄榄、白果、李子等等,不同体质的人则均可食用。

        食疗方:

        1.西红柿炒鸡蛋

        配料:西红柿300,鸡蛋3个,精盐、味精、白糖个适量。

        做法:1.西红柿洗净切片,鸡蛋打入碗内搅匀。2.油锅烧热,先将鸡蛋炒熟。盛入碗内;炒锅洗净,烧热放油。白糖入锅融化,把西红柿倒入锅内翻炒2分钟后,将鸡蛋、盐入锅同炒3分钟,放少许味精出锅即可。(糖尿病人不放白糖)

        此方具有生津止渴,养心安神之功效。

        2.香菇冬瓜球

        配料:香菇、鸡汤、淀粉各适量。冬瓜300,植物油、精盐、姜、味精、麻油各适量。

        做法:1.香菇水发、洗净,冬瓜去皮洗净,用钢球勺挖成圆球待遇用。姜洗净切丝。2.锅内放入适量植物油烧热,下姜丝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继续煸炒数分钟后,倒入适量鸡汤煮开后,将冬瓜球下锅烧至熟时,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几下放入味精,淋上香油,即可出锅。

        此方具有补益肠胃,生津除烦之功效。

        3.五枸枸杞饮

        配料:醋炙五味子5,枸杞子10,白糖适量。

        做法:五味子和剪碎的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再入白糖,搅匀即可饮入。

        此方具有滋肾阴、助肾阳之功效。适用于夏虚之症,是养生补益的有效方剂。

        4.芥菜牛肉汤

        配抖:牛肉200,芥菜300,生姜丝25,熟猪油30,精盐5,酱油2,味精3

        做法:先将适量水烧开,放入全部用料及熟猪油、精盐等,改用文火煲1-2小时,点入味精调味,即可。单食或佐餐,随量食用。

        此方滋阴清热,对夏季感冒很有疗效。

        5.玉竹猪心

        配料:玉竹50,猪心500,生姜、葱、花椒、食盐、白糖、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1.将玉竹洗净,切成节,用水稍润,煎熬2次,收取汁液10002.将猪心破开,洗净血水,与玉竹液、生姜、葱、花椒同置锅内、在火上煮到猪心六成熟时,将它捞出放凉;3.将猪心放在卤汁锅内,用文火煮熟捞起,揩净浮沫。在锅内加卤汁适量,放入食盐、白糖、味精和香油,加热成浓汁,将其均匀地涂在猪心里外即成。

        此方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6.桂圆童子鸡

        配料:童子鸡1(约重1000),干桂圆肉10,料酒100,葱、姜各10,精盐5

        做法:1.将干净的鸡剁去爪,把鸡颈和鸡腿别在鸡翅下面,使其团起来,放入沸水锅中来一下,以去血水,捞出洗净。桂圆肉亦用清水洗净;2.把鸡放入汤锅,再放入桂圆、料酒、葱、姜、盐和清水500,上笼蒸约1小时左右,取出姜、葱即可。

        此方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7.翡翠红螺

        配料:红螺肉250。鸭腕200,蘑菇片25,料酒、精盐、味精、白糖、胡椒粉、姜片、葱段、麻油、猪油、鸡汤各适量。

        做法:1.将螺肉去杂质洗净,切成片,螺片中间用刀划开一条缝。鸭腕剥去老皮,切成与螺片大小相等的片,中间亦划一条缝。将螺片、饨片叠起,再翻转过来,盛入碗中;2.在碗中放入鸡汤、味精、盐、白糖、麻油、胡椒粉。调成交汤待用;3.烧热锅放入猪油。烧至六七成热时,将螺卷下锅,待熟后捞出沥去油。原锅内放入姜片、葱段、蘑菇片,略煽一下后投放螺卷,烹入料酒。倒入芡汤,加入猪油拌匀,装盘即成。

        此方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8.炒胡萝卜酱

        配料:瘦猪肉300,胡萝卜100.豆腐干1块,海米10个,黄酱6,酱油3,料酒3,熟猪油50,玉米粉(湿)6,香油3,味精、葱末、姜末、食盐各适量。

        做法:1.把胡萝卜、豆腐干切成06厘米见方的丁;海米用水泡透;将胡萝卜用熟猪油炸透捞出;2.把锅烧热后。倒入熟猪油,随即放入切好的肉丁进行煽炒,待肉丁内的水分炒出来时,锅内响声增大,便把锅移到小火上,到响声渐小,肉的水分已尽时,再移到大火上,炒到肉的颜色由深变浅时,即放入葱末、姜末和黄酱,待酱放到肉中发出酱味时,加入料酒、味精、酱油。稍炒一会,加入胡萝卜、豆腐干、海米等,再炒一下,淋上香油,炒匀即成。

     此方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9.构杞滑溜里脊片

        配料:猪里脊肉250,枸杞子50,水发木耳、水发笋片、豌豆各301个鸡蛋的蛋清,调料适量。

        做法:1.将枸杞子分2份,一份加水煮,提取枸杞子浓缩汁约25毫克,另一份洗净蒸熟;2.猪里脊肉抽去白筋切成片,用蛋清、水淀粉、食盐拌匀浆好,投入热油中,待滑透捞出沥油;3.等锅内油热时放入木耳、笋片和豌豆、葱、姜、蒜、香醋、料酒、食盐翻炒片刻,加入熟枸杞子、肉片、枸杞子浓缩汁和清汤,翻炒片刻即成。

        此方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10.长春鹌鹑蛋

        配料:鹌鹑蛋3只,银耳3,莲子10,冰糖30.克,百合10

        做法:在铁锅中加适量水煮沸,加入胀发后去掉皮和心的莲子、洗净的百合、发胀洗净的银耳,煮烂后,加冰糖溶化,最后加入蒸熟去壳的鹌鹑蛋即成。

        此方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11.龙眼纸包鸡

        配料:龙眼肉20,胡桃肉100,嫩鸡肉400,鸡蛋2个,火腿20,调料适量。

        做法:1.取玻璃纸(淀粉做制威的成品)10张,分别摆于案上,鸡肉去皮,切成1厘米厚的片,用食盐、白砂糖、味精、胡椒粉备适量调拌腌制后,置淀粉、蛋清、清水调成糊状上浆,分别摆于玻璃纸上,并加少许姜、葱细末和一片火腿;2.胡桃仁沸水泡后去皮,在油锅内炸熟,与龙眼肉均切成细粒,然后把两者分摆于鸡肉片上;3.将玻璃纸分别折成长方形纸包,置油锅中炸熟,捞出装盘。

        此方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

      

    芒种养生(  品)

        感冒诸方

        1.外感暑湿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而胀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涕,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中粘腻,口不渴或渴饮不多,或心烦,或大便不爽,小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方药:五味香薷饮加味。香薷、扁豆、厚朴、茯苓、甘草、青蒿、山栀、鲜荷叶.

        加减:若表湿偏重,肢酸头昏重有,可加豆卷、藿香、佩兰;里湿偏重,脘痞呕甚者,加苍术、白蔻仁、清半夏、陈皮;里热盛而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散。

        2.气虚感冒

        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鼻塞,自汗出,倦怠无力,短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方药:参苏饮。党参、甘草、茯

    苓、苏叶、葛根、半夏、陈皮、前胡、桔梗、木香、枳壳、生姜、大枣。

        若平素气虚自汗,反复感冒者,可用玉屏风散进行预防。

        3.阳虚感冒

        症状:恶寒重而发热轻,头疼身痛,自汗出,咳吐白痰,鼻塞流清涕,面色晚白,形寒肢冷,语声低微,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

        加减:咳嗽痰多,加杏仁、半夏。

        4.血虚感冒

        症状:发热微恶寒恶风,无汗头痛,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

        方药:七味饮。葱白、豆豉、葛根、生姜、生地、麦冬。

        加减:口渴咽干,加天花粉、芦根;热重,加银花、连翘、黄芩。

        5.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风寒,头痛无汗,头晕心烦,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咳嗽少痰。舌红脉细数。

        方药:加减葳蕤汤。玉竹、葱白、豆豉、桔梗、薄荷、白薇、甘草、大枣。

        6.西瓜蕃茄汁(民间验方)

        主治:夏季感冒,发热口渴烦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配方:取西瓜瓤、蕃茄各半。

        用法:绞汁,代茶饮用。注:一方单用蕃茄4个也可。

        7.薏米扁豆粥(民间验方)

        主治:暑湿型感冒。

        配方:薏苡仁30,白扁豆30。粳米100

        用法:将3味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共煮成粥。每日1剂分2次服食,连用3日。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脑炎病毒引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病于夏秋季节,经蚊子传染,10岁以下儿童易感染。   

        诊断要点:

        1.突然发病,头痛,恶心,呕吐.贪睡,没有精神,脖子发硬,高热体温达3940   

        2.重者常出现胡言乱语、惊厥、昏迷等症,常伴有呼吸不规则,呼吸深浅不一,甚至有双吸气或呼吸暂停等表现。

        3.多数患者1周以后体温逐渐下降,神志渐清。但严重的病人仍然不能讲话和吞咽,甚至瘫痪,或者精神失常。

        蔬果治疗:

        1.苋菜50,荸荠250,冰糖适量。用法:每日1剂,2次水煎,当茶饮。

        2.马齿苋30,胡萝卜缨30。用法:每日卫齐12次水煎服。

        3。西瓜皮30,黄豆根15,炙甘草6。用法:每日1剂,2次水煎服。

        4.大蒜1个,绿豆15,生甘草3,用法:每日l剂,2次水煎服。

        5。鲜芦根50,黄瓜藤30。用法:每日l荆,2次水煎服。

        6.瓜篓20,白茅根15,甘草3。用法:每日l剂,2次水煎服。

    芒种养生(房  事)

        我国古代道教很重视养生,也很重视阴阳之道的研究,而且将其看成重要的修炼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保精、致气、还精、补脑。正如元代李鹏飞在《二元延寿参赞书》中所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若男女两者不合,则违背阴阳之道,犹“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合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玉房秘诀》中亦谓:“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天地得交令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道也”。由此可见,房室生活本乎自然之道,这是养生延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古代房室养生的书上说:欲以御女者,先摇动令其强起,但徐徐接之,令得阴气,阴气推之,须臾自强,强而有之,务令迟疏。精动而正闭精,缓息瞑目,偃卧导引,身体更复,可御他女。欲一动则辄易人,易人可长生。若御一女.阴气既微,为益亦少。义阳道法火,阴道法水,水能制火;阴亦消阳。久用不止阴气吸阳,阳则转损,所得不补所失。但能御十二女子而复不泄者,令人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二女而不泄者,年万岁。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数交而时一泄,精气随长,不能使人虚损。若数交接则泻精,精不得长益,则行精尽矣。在家所以数数交接者,一动不泻则赢,得一泻之精减,即不能数交接但一月辄再泻精,精气亦自然生长。但迟微不能速起,不如数交接不泻之速也“这段文字的开头,介绍了防止早泻的性交方法。并将气功理论应用于防止泄精上,接下来,便似乎有些淫秽了。这段文字是受世人争议很大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允分反应了道教中存有纵欲淫乱的糟粕思想,也有的说御九十三女而不泄.反应出我国古人在房事养生学的巨大成就。

        我国古代是一个多妻制社会,以上的论述在当时的社会还是适宜而正确的。古代养生学强调人的元气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限的,这种矛盾正是造成人早衰的原因。尤其是房室中的纵欲无度,更是加快人体生理机能的衰退。上面的御女术,却是在不用器具的情况下,适于古代多妻制社会房室中应用的—一剂良方。其实如果古罗马帝国如果有这一良方,也就不用在大澡堂里玩身上涂奶与蜂蜜的性游戏了,当蒙古人人侵时,古罗马的女人也就不会在蒙古人的强暴中才体验到性爱的甜蜜了。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段文字受谴责是应该的。不过其中宝精不泄的方法却值得借鉴。交而不泄,其实也就是使身体达到一种欲满而不纵的境界。这就好比弓拉满而不放箭一样,这样即可达到缓解性欲望的进一步爆发,同时也可使身体保持一种生机勃勃。不过不能去效仿古人的“御九十三女而不泄”,因为道家言论往往有夸大的成份,因为道家思想的祖师爷老庄便已养成这种习惯,这在文学上人们称之为文学天赋,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以其思想创建的道教,言辞夸张一下自然也就很正常了。

        在炎热的夏天,节制房事对养生很重要。但强迫、压抑自己的欲望却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故此,我在此引用一些古人宝精的方法,以便人们能达到顺应四时而养生的目的,不过其中不健康的、不适宜现代社会的东西可不要效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