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二十四节气养生经 > 立秋 > 正文
  • 立秋后养生注重“收”和“养”

  • 来源:中医药报 作者:邱英 时间:2008-08-19 16:19:54
  • 核心提示: 秋天.是从8月7日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秋季。五行属金,五方属西。五味属辛.五脏属肺,秋季养生,一要养收,二要养肺。在秋天

        秋天.是从87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秋季。五行属金,五方属西。五味属辛.五脏属肺,秋季养生,一要养收,二要养肺。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长夏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的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养生:防燥护阴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由于肺主气、司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常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秘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因秋燥伤阴,津液亏损,故无液以下济于大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饮食:少辛增酸

        益肺气滋肾阴,养肝血润肠燥是秋天饮食之要。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鳖肉、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橄榄等。当然,这只是对正常人及血虚、阴虚体质的人而言。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时常脘腹胀满、大便泄泻的.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药膳,因为它们性属偏凉,应该首先调理脾胃功能.再少吃一点滋阴食品和药膳。

        少辛增酸。少吃辛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肝五味主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可选择苹果、石榴、葡萄、芒果、阳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要吃些温食。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如《本草经疏》誉粳米为“五谷之长。人相须赖以为命者也”。《随息居饮食谱》谓:“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病人、产妇粥养最宜。”

    秋季的气候.以秋分节气为分界线。初秋,天气仍然很热,所以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说。但是.立秋早晚凉.一日中温差较大,深秋才是典型的秋凉时节,若到了晚秋,则秋霜降临,气候已经转冷。

    预防:疾病侵入

        首先是做好防蚊、灭蚊,预防蚊叮所致传染病。防止发生支气管哮喘。哮喘多半是季节性的,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加上花粉、尘埃、冷空气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秋凉时节尚需慎防秋燥咳嗽。

        防止秋燥伤津液。引发便秘。防止小儿秋季腹泻。秋季易伤肺气,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足、毛发不固,所以,防止脱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