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从
养生:防燥护阴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由于肺主气、司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常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秘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因秋燥伤阴,津液亏损,故无液以下济于大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饮食:少辛增酸
益肺气滋肾阴,养肝血润肠燥是秋天饮食之要。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鳖肉、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橄榄等。当然,这只是对正常人及血虚、阴虚体质的人而言。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时常脘腹胀满、大便泄泻的.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药膳,因为它们性属偏凉,应该首先调理脾胃功能.再少吃一点滋阴食品和药膳。
要“少辛增酸”。少吃辛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肝五味主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可选择苹果、石榴、葡萄、芒果、阳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要吃些温食。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前人对此颇多赞誉。如《本草经疏》誉粳米为“五谷之长。人相须赖以为命者也”。《随息居饮食谱》谓:“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病人、产妇粥养最宜。”
秋季的气候.以秋分节气为分界线。初秋,天气仍然很热,所以有“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说。但是.“立秋早晚凉”.一日中温差较大,深秋才是典型的秋凉时节,若到了晚秋,则秋霜降临,气候已经转冷。
预防:疾病侵入
首先是做好防蚊、灭蚊,预防蚊叮所致传染病。防止发生支气管哮喘。哮喘多半是季节性的,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加上花粉、尘埃、冷空气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秋凉时节尚需慎防秋燥咳嗽。
防止秋燥伤津液。引发便秘。防止小儿秋季腹泻。秋季易伤肺气,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足、毛发不固,所以,防止脱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