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诸多实相,其中有一相应该是气相。生命是由气组成的。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上说人是这样形成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作为万物之一,都具有气之实相。
气介于有无虚实之间。气好比是地球的大气。如果你是站在地面上看天空,你会看到太阳月亮星星,你以为地球周围是空的;如果你到了太空中回头再看地球,就会发觉地球的周围并不是空的,而是包裹着厚厚的一层大气。气就是实中虚、虚中实。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其实也是另一种实相。当我们从有的角度去看气,我们找不到它;当我们进入到无的状态,就会发觉它无处不在。
在《庄子•人世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对话。有一天,孔子向他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介绍“心斋”:“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问老师的问题是: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专心一志,不用耳朵去听,而用心去感受;然后放下心的感受,体会内在的气。耳朵只能听到有限的声音,而内心也只能感受个人思维的变化。只有气,它是虚在的,从而承托万有、感通万有。所以,道是虚在的载体和集合。心斋就是放空自己、洒扫心庭,从而进入虚在之道。
可见,气不仅仅是生命的实相,也是万物的背景。《庄子•知北游》中说:通天下一气耳。既然气是生命的实相之一,可是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不能对它有所把握和感知呢?《管子》是这样描述气的: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的是:气这个东西呢,你是拿不住它的,但可以用你的德行来安顺它;气这个东西呢,你是叫不应它的,但可以用你的意念来迎随它。也就是说,气是独立虚在的。我们可以顺随它,但不可控制它。
气的这种自在性,如果具体到养生术上,就叫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效法自然界的阴阳气化,调和生命内在的气数规律。《黄帝内经》将这种养生术总结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养生祛病的根源不在别处,而在于“虚无”之守。其中,恬是一种愉悦自得的状态,淡是一种平静安祥的状态,虚是一种放下空阔的状态,无是一种融入超脱的状态。因此,所谓的气功,实际上就是调控身心状态,将自己的身心调控至虚静空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命的自愈力将会发挥到最佳效果,这也就是气功之所以养生治病的机制所在。
气功,顾名思义,是调气的功夫。其实,气不可调,气也不可控;所调控者,惟自我之身心耳。所以,气功的本质是主动性自我身心调摄。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气功,通过一系列合乎道、顺乎气的调身、调息、调心操作,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良性循环的状态,从而实现养生祛病。
当前的医疗,基本上都是被动医疗。把自己交给医生,医生说什么就做什么被标榜为一个好病人。然而,这样的好病人就一定很快治好病吗?—般而言,患者在生病时内心是脆弱的,对医生是信任的。大家都知道,医学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执业难度很高。这是因为生命本身很复杂,它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组装的。若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对付生命,生命的精妙必定被破坏。所以,在对付疾病方面,医生和患者一样,其实都十分无奈。患者若将这份无奈强加在医生头上,医生将不堪其负。这也是当下医患矛盾十分突出的一个原因吧。
生命的主动权,应该交还给患者自己。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防治应当担负起主要的责任。佛家偈语说:自身有病自心治,身病还需心自医。患者需要懂得、学习主动性的身心健康技术和方法。传统养生学中的气功、导引等,强调个人积极主动的健运身心,合乎道、顺乎气,开启生命自有的自愈潜能,让生命走上良性循环的自我康复。这其中的智慧,可以称之为“无中生有”。
我们平时总是关注有,从有到有,而忘记了有有之间其实还有一个无。《庄子•养生主》讲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其中的道理叫做“以无厚入有间”,就是说把“无”放回到“有”的空隙当中去。《老子》也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这个“无”是大有妙用的。气功的门槛和端口,不在别处,其实就是四个字:松静自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