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丹功修炼 > 正文
  • 快乐养生的禅法--十六特胜禅观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08 21:02:24
  • 核心提示: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十六特胜禅法十六特胜,是指我们对呼吸的十六种深妙的观察,能获得极大的收益。十六特胜禅法,又名为“随息法禅观”,在呼吸的观察与调练上,比数息法更加细密,所以与身体健康的关联也更为密切。从一次呼吸里,几

    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十六特胜禅法

    十六特胜,是指我们对呼吸的十六种深妙的观察,能获得极大的收益。

    十六特胜禅法,又名为“随息法禅观”,在呼吸的观察与调练上,比数息法更加细密,所以与身体健康的关联也更为密切。

    从一次呼吸里,几乎可以反映出我们身心中所有的状态。呼吸的品质低落,不顺畅、粗重、结滞不通,表示我们的健康有了警讯,同时也反映我们的心太紧张,或是烦恼抑郁,因此阻塞了气脉,引发各种疾病。

    尤其是对患有气喘病、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者而言,对此更有深刻的感觉,生命赖以维持的呼吸,常成为以上这些病友们的梦魇。

    从对呼吸更加细密的观察,也会渐渐深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修学十六特胜禅法得力的人,会慢慢发现自己的觉照力量增强了,渐渐不再有粗糙或不自觉的行为,智慧的成分提升了,决策能力越来越准确,行动力也大为增强,心性变温柔了,以前想很久才能完成的事,现在却一下子就轻易完成了。

    而修学到十六特胜禅法的第四阶段——“知息遍身”时,身体的健康更会有极大的改善.因为体内气脉结滞阻塞之处,都会开始清除,是对身体健康有极大助益的禅法。

     

    十六特胜禅法的练习

    首先,我们在静室中,身心完全放松地静坐。

    现在,我们开始观察自已的呼吸,看着它,了知呼吸的长短,呼吸出入身体的整个过程。

    吸人空气时,它是如何遍满全身?呼吸到达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我们的心就到哪里;同样的,呼吸要排出体外时,它到达身体哪一处,我们的心也完全明了。

    如果有观察更细密的人,甚至能观察到呼吸在全身毛孔的出入。

    以下是十六特胜禅法的十六个阶段的内容:

    一、了知气息进入身体

    二、善知气息从身中流出

    三、了知呼吸的长短

    四、了知气息遍满全身

    我们可以一心观照,出入息遍诸毛孔,也能知道气息的长短。这时候,我们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方法所在,是要一心观察气息的出入现象、气息的长短现象、气息的遍身现象,因此这时候我们的心念不必刻意想像,而是仔细观察.即可。

    因为这时候我们的呼吸已经十分的细密,气息自然遍身出入身体,我们只要如实地观察即可,刻意想像.反而造成细微气息的干扰。

     

    五、除去粗糙的气息身行

    当我们“觉息遍身”之后,这时我们的心眼常能开明,可以见到身体内外的所有器官。而当我们直接感受到内脏器官及分泌时,会觉得十分的臭秽,也可能会引发不净观等禅观。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十六特胜这种随息观,比数息规更容易破除我们对自已身体的执著。

     

    六、感受禅定之喜

    在深入禅定时,由于我们的禅观智慧明利,因此自然由自己身心之中出现喜悦的境界。这种喜悦,自然从心中涌出,绵绵密密,就像山中的清泉一样,汩汩不停,而且没有一般世俗快乐之后,所带来的疲惫或怅然若失的负担,只是不断自然涌出的喜悦,与禅定的力量自然相应。

     

    七、感受禅定之乐

    禅定中快乐的感受比喜悦更深入一层。

    当喜悦逐渐生起时,就像泉水绵密流注,但是这种喜悦是从心中汩汩流出,并不遍满。最后泉源愈来愈流畅,喜悦的力量愈来愈大,成为大喜。

    但是由于我们的禅定力量十分稳固,这种大喜,我们能调和、纳受,而不致冲决我们的定心,使感受喜的稳定力量消失。因此喜悦愈来愈扩大,愈来愈遍满、深沉、调和,就像泉水最后汇成了清净的湖池一样,无处不喜悦,无处不快乐,这就是感受乐的境界了。

    受纳禅观的快乐时,我们也要了知快乐的本质是变化无常的,是空如幻化的。因此我们能在快乐中不产生执著,如果能如此,才能常受快乐,而不会害怕失去快乐或产生快乐的负担,也就不会有乐的过患了。

     

    八、感受禅定所生的各种微妙心行

    当我们在修习十六特胜禅门证人一心禅定的境界时,要让我们的心在定境之中,明朗自在,没有任何需要依止处,这才是真正的殊胜禅定。如果是心生染着,依止在一处,而使心沉没的话,那么就不是理想的禅定了。

     

    九、心自在生起法喜

    定境无所从来,因为是无生,也是如幻的,因为是空,所生的喜也是虚诳的。所以我们不生喜的觉受,也不生染着,这种真实的境界是法尔生起,不需任何依止,也不在中间想像作意,所以不生觉受的执著。如同真实的体知,如同真实的智慧,如同真实的知见,这时自然会生起法喜,这是心作喜的境界。

     

    十、心能收摄

    在禅定中喜生起来之后,我们更进一步观察,感觉心还是太过于涌动不定。所以开始反观我们欢喜的体性,当欢喜出现的时候,心作喜了。现在喜从何来?我们反观我们自心。此时,会观见欢喜是空寂的,体性空寂如幻,本来就是定心不乱,因为无所生起,无生无灭,本然空寂的,我们的心因此不会随着大喜而涌动,所以称为心收摄。

     

    十一、心能够解脱

    当我们进入不同的禅观阶次时,都会产生各种胜妙的喜乐觉受。就如二禅,定生喜乐,并产生大喜涌动。而三禅是离喜大乐。

    二禅很强烈地冲出涌动的大喜,现在这个大喜均匀了,遍满一切,所以有遍身之乐,因此产生三禅绵绵密密之乐,被称为世间第一大乐。

     

    十二、善观呼吸的无常

    一般人达到禅定的妙乐时,心里会产生贪爱执取,希望能长住在这个定境。现在我们要观察这个定境,将发现它还是在不断变化当中,不可能永久不变,所以是无常的。只是现在我们把时间的变化,用定力来拉长,就像将影片放慢十倍、百倍、千倍,因此才误以为没有变化而已,并不是真的恒常不变。

     

    十三、观察呼吸出身外散灭

    当我们证得更深的禅定时,由于自己的心已得寂静的定境,觉知一切诸法众相的生灭变化,自然心中不生爱着,出离对一切现象的执著,而出散自在。

     

    十四、观察呼吸而远离欲望

    以禅观的智慧,断除一切心识欲望,也能不爱着心识所达到的深定,称为观离欲。

     

    十五、观察呼吸的出灭

    当我们进入到这个阶段时,会感到好像完全没有念头了,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当我们“感觉什么都没有”时,还是有“感觉什么都没有”的念头,只是非常微细,我们无法觉察而已。而当这个意识出现,我们感觉到什么都没有的同时,我们要能起现观,察觉到:“我有感觉什么都没有?”在感觉什么都没有之时,不是另外生起一个意念,而是感觉什么都没有的这种照见,同时反照回来。这时始能远离一切烦恼,了达观灭的境界。

     

    十六、观察呼吸的虚幻而弃舍执著

    这时连“什么都没有”与反照“什么都没有”的心,都弃舍,使心弃舍一切,完全没有染着,才能证得真正的智慧。

    这时心就像大圆镜一样,具有明照一切的智慧,却没有任何的执著。生命达到圆满超脱,才能达到永远没有烦恼的至乐境界。

    摘自《中华养生保健》文/洪启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