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丹功修炼 > 正文
  • 中老年保健功

  • 来源:中国老年网 作者: 时间:2007-08-04 10:26:51
  • 核心提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表现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而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精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而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的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表现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而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精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而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气是运动着的、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血,即血液。津液为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血与津液循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气与血,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血、津液属阴,它们既是脏器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又依赖于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产生,并且通过经络运行全身,借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人所以生病,主要是身体内阴阳失去平衡、正气虚弱所造成。
        祖国医学把人体本身对于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称为“正气”或简称“正”。正气的不足或下降,是人体发病的根据。一切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或简称“邪”。邪气是人体发病的条件。疾病的发生、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矛盾斗争的反应。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就不易侵入,或虽有邪气侵袭,也不会发生疾病。只有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邪气乘虚而入,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才会发生疾病。正气虚不仅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疾病的发展变化、预后和转归,也要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特别是正气的存亡,如正胜邪退,疾病就趋向好转与痊愈;若正不胜邪,则病情恶化,预后不良。
        养气功能治病是因为各种病都与气有关,《内经》上说:“百病生于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恐伤肾”,这是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因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冲动,损伤气的正常运行,它就产生病灶。外感病更明显的与气分不开,寒气盛则外感,热气蒸则中暑,凡举风、火、暑、湿、燥、寒六淫侵袭都是邪气。所以在祖国医学中谈到养生和治病都以气为对象。《黄帝内经·上右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具体说明,内在的脏气与外在环境的空”气能统一协调,则身体健康。《素问·生气通无论》说明人身之血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之气相应。《金匾真言论》评述四时气候与五脏之关系,以及四时气候所致之病变。唐代名医孙思递更明确他说明:“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调息失宜,则诸病尽起。”抱朴子云:“疗未患之疾,通不合之气,‘行气,内可以养身,外可以祛邪。”这就是养气功治病的原理。
        《中老年保健功》是养气功的基本功法之一,是经过家父朝夕研究推敲,又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今我把家父的遗篇写成普及本,供广大群众参考。
        《中老年保健功》是以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根据,通过调整呼吸,精神内守,肢节导引,以扶正祛邪,顺气活血,达到阴平阳秘,益寿延年之目的。
        为了使大家对《中老年保健功》的功法理解深刻,有必要分别简单介绍一下“阴阳五行”和“经络”方面的知识。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老年保健功》的理论依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正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两个方面的运动变化,又是宇宙万物生化不息的根源。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大自然又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体也会出现生理和病理的相应改变,如:春天脉上浮,象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非常,象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象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象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因此,要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当自然气候变化异常而发生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外界环境各种条件刺激过度,产生不属正常生理活动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不知节制饮食,不注意劳逸结合,房事过度,都可以使脏腑功能紊乱或正气受损,产生阴阳失调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当病理现象产生后,无论在症状上表现如何复杂,归纳起来不外阴阳的偏盛偏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就是阴阳失调而导致偏胜时的基本病态。在中医诊断中,凡是表、热、实都属于阳;里、寒、虚都属于阴。我们做功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失调,促使人体重新达到“阴乎阳秘”的正常状态。实际上,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具体反映。
        练养气功的目的就是培育真气。人体各部分的活动,生命的维持都要靠气,只要真气充盈,就能促进经络畅通,使血沿经络正常运行,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儒养。真气充盈了,气滞者得行,血瘀者得通,意乱者得安,神散者得聚,精失者得还。如果我们能正确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会在练功过程中获得更佳的成效。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对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用处。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人体生理上来说,属于阳的机能活动必须取得属于阴的营养物质的资助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对的,饮食物又必须依靠脏腑的活动才能变化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充实脏腑组织。因此,营养物质是产生机能活动的资源,而机能活动又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动力。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但阳气的作用又不断产生阴精。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有着互相制约的作用,都不会使阴阳变化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因此阳得阴而济,就不致过亢;阴得阳而和,就不致过沉。所以阴阳虽然有消长的变化,却不会越出一定的限度,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范围之内的。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体液和营养成分,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化生各种营养成分时,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这种消长变化正是推动人体不断发育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然过程。如果一旦阴阳失去协调平衡,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疾病就发生了。练“中老年保健功”可以通过自我锻炼运用“舒肝理肺”、“健脾养心”、‘强肾固精”和“修补昆仑”的功理和功法来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祛病健身。

        在祖国医学中,运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来说明人体内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的特点,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有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消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藏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征,故以肾属“水”。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木生火,肝(木)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火)之热以温脾;土生金,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生水,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水生木,肾(水)之精养:肝;五行之间又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木克土,肝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塞郁;土克水,脾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水克火,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盛;火克金,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至于所谓相“乘”和相“侮”则属于事物变化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侮就是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肝气上亢,而肺气(金)又不能对肝阳(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克土,使脾(土)更虚。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又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

    经络

        气功锻炼,首贵明经。经络不能明辨,而妄谈气功,则如盲人骑瞎马,无所适从。《中老年保健功》遵循真气运行的规律,用三个基本动作来疏通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姿势导引与经络走向合而为一。因而我们在学练《中老年保健功》的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上,学一点阴阳五行、经络方面的知识,可以促使我们自觉地掌握这套功法的科学道理,不断地加深对这套功法理解的深度,学练得更准确,效果也会更好。
        什么是经络?经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运行经过、联络的通路。经络遍布全身,它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以及三百六一五络和难以数计的孙络等等。由于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同时又是运行气血,婴变阴阳,保卫机体,调节人体内外环境,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特殊系统。所以中医学认为,经络能起到“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大作用。
        经络的分布虽然错综复杂,但从总的功能来说,由于十经脉贯彻内外上下,无论在分布方面或整体方面,都有其一定的系统和规律。下面我们主要以论述十二经脉为主体。《灵枢经·经别》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以止也”。《灵枢经·海论》篇更具体说明:“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总的来说,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经络进行着有规律的生理活动,如果在发生病变的情况下,它又能系统地反映出若干病理现象。当外邪侵犯人体,如果经气失常,不能发挥调节、保卫作用,病邪便可沿经络之通路,逐次传入脏腑。《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胰理开,开则入客于经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子府,凛于肠胃”。这就具体说明了经络同样可以成为·外邪由表人里的途径及其逐层相传的过程。另一方面,如果腑脏发病,同样也会由经络通路反映到体表肢节来。《灵枢·邪客》篇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脾;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所谓时,腋、骼、胭,便是该脏所属经络在肢体上必经之处。
        由此可见,经络是机体在生理上运行气血和在病理上传导病邪的通路,同时又是在治疗上发挥作用的通路。常习练“中老年保健功”可以疏通人体的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使气血运行畅通无阻,从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中老年保健功”的特点是经络按摩、动作和意念活动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大家学功前有必要了解、熟悉一下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经络循行的规律,提高“悟性”,增强疗效。现将一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概况简介如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起着通行气血、协调阴阳、联络内外、感应传导等重要的生理作用。根据各经脉内属脏腑的不同,以及循行肢体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耽经、足少阳胆经),这一二条经脉,逐经相传,外络于肢节,内属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上下分布全身,每条经脉都是左右对称,各经都有一定循行路线和经穴,按照固定的顺序首尾相接,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正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络脉的沟通衔接,在脏与腑之间就形成了六组“络属”关系,在阴阳经之间也形成了六组表里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