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言语养真气。少言语是指说话要戒急戒快戒喋喋不休。真气又叫“正气”,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气相关,故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一个人若经常喋喋不休大声叫喊,就必然要消耗肺气,致使体内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人。有些追求刺激,群聚一起搞恶作剧以取乐,犯呼乱叫,嬉笑不已,只会损精耗气,变生他疾。
戒色欲养精气。孙思邈曾言过:“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恣情纵欲,对房事不加节制,必然使真气耗散,可造成未老先衰。房事过度主要是损耗人的精气,而精气为养生之本。精气损耗就动摇了生命的根本,所以健康和长寿就难以保障。
薄滋味养血气。薄滋味是指多食蔬菜、瓜果等清淡素食类,少食肥肉、烈酒、辛辣、油腻之品。只顾满足口欲,贪图膏粱厚味、嗜食美酒佳肴,整天大鱼大肉,无所避忌,会损害身体。《吕氏春秋》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告诫人们少吃荤食,不要贪味。
咽津液养脏气。津液指唾液,古人认为津液是人体的精体,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为唾液津液,再徐徐咽下,有滋养脏气的良好功效。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言:“晨兴漱压津”,可以祛病益寿。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经此养身活了100岁。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其养身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
莫嗔怒养肝气。是指平时要心境平和,不要随便发火。如果经常发怒,导致肝气持续处于上行状态,肝气上逆,同时血液随气上逆造成肝郁不疏,从而对肝脏造成损害。若经常为生活琐事动怒,甚至暴跳如雷,会因怒火而气乱,使心神无主、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甚至引起猝死。欲求肝气条达,疏泄正常,就必须“戒怒”、“制怒”,减少情志刺激,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
调饮食养胃气。要注重饮食结构的搭配合理。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同,所含营养成分也有差别这个道理。只有全面而合理地进行搭配,才能满足各项生理功能的需要。《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原则,指出谷物、蔬菜、水果及肉类是饮食的主要组成内容,只要营养均衡,才能补养胃气。
少思虑养心气。是指闲来不要胡思乱想。人必有所思,亦必有所虑。如过多思虑,则伤心气而损寿命。《千金要方》指出:“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应当理解为避免过多的不正当思虑,应当做到省思少虑,特别是对于个人得失,名誉地位,物质金钱等,不可强求。以免失去心理平衡而影响身心双健安康长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