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图分类号:R一09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3—6281(2012)02—0027—04
养生,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古代称为摄生、卫生。笔者认为,养生的实质就是珍惜生命,怡养人生,具体来说养生就是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归结起来可一言以蔽之:“健康之道,法于自然。”其中蕴含着先哲们的大智慧,足以令人玩味。
一、顺时养生: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从人类文明之起始乃至今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天)是怎么形成的、生命(人)是怎么产生的、天与人关系如何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天与人的关系之学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对天人之学的研究。从本质上讲,人是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总和。宋代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此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古人谈天必然涉及人,论人也离不开天。
中医学禀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从“天”的研究到“人”,从“人”的探讨到“天”,“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旧唐书•孙思邈传》)。可以认为中医学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核心,专门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科学。生命是自然赐予的,自然界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旨在维持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即破坏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则不免要致病。《内经》提出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来调节生活秩序以及精神活动,提倡“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具体来说就是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在一昼夜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昼夜阴阳消长规律同步,才能维护天人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养生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求人们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自然界和人的生命活动有着同步的规律,诸如人体的心跳、呼吸、血压、各种激素的分泌、胃肠的蠕动、睡眠与觉醒节律等,都与昼夜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有关,即《内经》所说“人与天地同纪”。人的生活习惯必须与自然界相顺应。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起居作息往往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相悖,或“挑灯夜战”,“披星星,戴月亮”,为了事业,透支健康;或“秉烛夜游,及时行乐”,无端空耗精气神,日久由亚健康渐至疾病缠身。
另外,道家“天人合一”说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境界与自然界融合一体”。《庄子•齐物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从大自然中来,又回归到大自然去。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道、地道、人道“统归于一。”道家从“无为”的立场出发,主张人与自然融合一体,更好地体悟和适应自然规律。《庄子•让王》“日出而作,目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二、精神养生: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有人说,精神是生命的舵轮。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事业与生活。那么,该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呢?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即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精神养生中最重要的是调控人生的欲望,是中国古代养生家智慧的结晶。《老子》主张“少私寡欲,清净无为”,“清静为天下正”,“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庄子》承《老子》之学,提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只有淡泊情欲,才能“归心于虚,凝神于静”,“抱神以静,形神自正”。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其基本精神就是要节制人的欲望,保持内心淡泊宁静的状态,不受外界种种诱惑的干扰,使神气内藏于五脏,心理和生理处于和谐状态。
俗话说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世界上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人都有欲望。欲望是人生命的重要表现,适度的欲望是推动人去努力奋斗的动力,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人的欲望难以彻底满足,也是人的共同心理特点。当人的欲望超越了客观现实而无法满足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古人强调节欲,就是要求调控人生的欲望,把欲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不仅可以推动人生奋斗的动力,而且可以减少痛苦,获得快乐。因此,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古代养生家驾驭人生欲望的自律格言。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萨谬尔森所创立的快乐方程:快乐=现实/欲望。欲望越高,分值越小,快乐越少。古人强调“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亦不是消极地对待人生,无所作为,及时行乐,也不是完全压抑或消除对于名利的欲望。古人倡导“欲可节而不可绝”。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于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名利”本身是把“双刃剑”。古训就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的欲望应该控制在符合主、客观相契合的点上,合情、合理、合法是谓适度。
情绪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密切,人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也是各脏腑功能的一种表现;但情志活动对脏腑有反作用。中医把情志过用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内经》说:“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意思是情志的过度变化可以伤及气机,人体出现功能紊乱,进一步可以损伤脏气,形成心身疾病,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是维护心身健康的重要保证。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要保持良好的心
《内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