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说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 “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科学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 “疾”在中医学中亦称“未病”。“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除疾之法外,还积累了许多预防疾患的措施。《黄帝内经》有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是说,贤明的人昵会把“治未病” (预防)看重于“治已病”,既然病已经成了,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渴了再去挖井一样太晚了。
于是古人把“治未病”当作重中之重来看待,经过世代的对日月五行运行规律与人体相应的变化的对比和总结,中国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地沉积了下来。
《黄帝内经》上说:“肝者属木通于春;心者属火通于夏;肺者属金通于秋;肾者属水通于冬;胃、肠属土通于四季。”一年四季是由五行的消长变化所形成,它直接影响着万物的生长、壮大、衰老和死亡,使万物的运动变化按照同一节奏进行。五行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克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与之对应的脏腑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人体各个脏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一脏病变可波及他脏,治疗某个脏腑的病变同时也要考虑到与他脏的生克关系。例如,现在男人压力特别大,男人又没有月经(肝主藏血,司疏泄,女性的正常月经可有疏肝解郁,清旰泻火的作用),所以男人肝的疏泄的能力就会出问题,易得肝(木)病。这也是男人比女人脾气暴躁的一个原因。水(肾)生木(肝),要治肝(木)病,就要把水(肾)固摄住,让肾精足了,肝病自然好。如果肝(木)的病得不到控制,那么木克土(脾),脾(土)也会受到牵连,例如我们常说“气的我肝疼,吃不下饭。”其所指就是怒气伤肝(木),肝(木)克脾(土),导致脾胃不调,食欲不振。
说到饮食,众所周知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意形养”,这其中的“养”指的就是食养。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发现不同味道、不同颜色的食物对脏腑的影响也是与五行理论暗合的。
酸味补肝,但味过于酸,反能伤肝,引起肝气偏盛,这样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
咸味补肾,但味过于咸反而伤肾,损坏骨头(肾主骨生髓),肾气偏盛,就会导致抑心气(水克火),引起心悸、气短。
甘味补脾,但味过于甘,反能伤脾,引起胃胀不适,还会克伐肾水(土克水),出现面黑。
苦味补心,但味过于苦,反能伤心,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火克金)。
辛味补肺,但味过于辛,反能伤肺,出现筋脉迟缓不利(金克木,肝属木,肝主筋),又因为肺主气,伤气可引起伤神而发生的精神衰弱。
我们的五行学说,不仅是几千年来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的总结,更是指导现代人生活不可多得的财富。正如瑞典的一位科学家所说: “21世纪人们如果想活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