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理养生,即从精神状态上达到延年益寿的意思。研究发现,人类心理活动和人的生理功毹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古代医学指出:“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病生。”良好的心理情绪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而心烦意乱时人的生理功能就会随之下降,久而久之便引发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长寿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只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因素占8%,气候条件因素占7%,而60%取决于自己”。可以看出,心理养生该是多么重要。
善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理养生必须以善为本,古今中外的养生家都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之灵魂。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会,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者,其死亡率明显偏低。有关长寿老人的研究表明,长寿者多数是敦厚为善之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心中充满善意,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人摆脱困境,心中必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这种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会使人精神快乐,心情舒畅,而一个经常处于愉快心境的人,心理状态必然因喜悦而平衡,从而也能使人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容易生病。
宽容——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是不可避免的,此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学会宽容,理智地让步不是懦弱,恰恰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显示着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宽容更是对自我身心的一种保护。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由于内心的冲突得不到解脱,就会导致神经高度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胃肠痉挛,消化液的分泌受抑制,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有人专门对l O万例病人的病因或诱因进行过统计,发现13%的病人与精神因素有关,其中因遭到他人“伤害”诱发疾病的占78%。常常保持宽容之心,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装上了调节阀,可以及时排泄掉烦扰、愤怒、仇恨、委屈等不良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乐观——心理养生的不老药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10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许多老寿星的长寿经验,首先是精神乐观,心情舒畅。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能,战胜挫折和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的性格,它只能使人在矛盾、困难面前一筹莫展,滋生悲伤、烦恼、痛苦等不良情绪,损害身心健康。人到老年,身体逐渐衰老,在社会和家庭中会遇到不少矛盾和不愉快的事情。面对这些生活现实,须控制情绪,做到心胸开阔,同时要学会一些转移情绪的方法,到外面走一走,或找老朋友去倾诉、谈心。要想到“车到山前必有路”,把情绪稳定下来,树立乐观情绪,生活中的困难就容易解决,伤心事也容易淡化。这样对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肿瘤等的预防都是极为有利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