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人在壮年时候常有“难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慨。然而,若真到了离退休的年龄,从岗位上退下来,终日无忙有闲,有些人则像一块陨石在大气中飞落震颤,经过高速摩擦仿如通过“炼狱”之后落到地面,而后平平静
人在壮年时候常有“难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慨。然而,若真到了离退休的年龄,从岗位上退下来,终日无忙有闲,有些人则像一块陨石在大气中飞落震颤,经过高速摩擦仿如通过“炼狱”之后落到地面,而后平平静静地“闲”起来。然而恰在此时此刻,一些老人闲而不“适”了。
有词“闲适”,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消闲安适”。闲是无事有空闲,凡词有“闲”一般都不是修饰什么正文,像篆刻中的闲章、字画中的闲文,但虽不比正章正文来得重要,而确实表现人的一种心态。
闲是忙的一种调剂,试想忙了一天,晚上沏杯好茶、拿本闲书,闲闲览读,这的确是一种享受。但忙了几十年后退休闲下来,这对一般人来说就会闲而不适,不仅不适,而且还会成为一种痛苦。
老人必须要在闲中求适,这种“适”可以理解为安闲、舒服、散淡。这种闲适绝不是闲得无聊、无所事事,而是在闲中有一种安详的心境、平和的心态。要知道,忙与闲是两种境界的极致,这就如同食物中的五味,如说甜比苦好,光吃甜必然要倒胃,但只是苦谁受得了?生活如同五味,不是特别需要或是不需要什么味道,而问题在于善于调剂,生活的万般情趣就在这“调剂”之中。
单纯的忙与闲任何一种状态对于人都不舒适。尤其是老年人,人人都有一部“想当年”的辉煌史,存留着曾有过的事业的得志、感情的火热、个人的全盛期。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尤其是敬业心强的人,其失落感特别强烈,此时此际,只有闲而没有“适”。
人忙到一定程度时身脑心疲乏,闲到一定程度时便心里空虚。人忙时往往一股脑儿做事,精神投入,反而不觉累:闲时却能生出百种念头、千般思绪,反而神乏体倦。所以,人忙而形成的累就像感冒,有药可医,无甚大碍:而人闲形成的空乏就像“天上有星临薄命,人间无药医相思”那样,没有简单易行的办法可以释怀立愈。
虽然如此说,其实闲适还是可以寻找到的。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捉养生之四印,乃谓忍默,平直也。所谓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无可拣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这里讲的是一种心态,所谓闲适,最终依然是一种心态。所谓的忍默就是凡事能退一步、能沉默,其实是让人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有了这种平和,人就潇洒,就不会自己身闲心不闲地自寻烦恼,就会觉得周围的环境舒适,生活的空间就会扩大,人的交际圈就会延伸,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友好平和,这样就得到闲适的第一步。
再就是让自己“忙”起来。老年人要学会“无事忙”、“无利忙”。这种无事忙最令人显示闲适,因为有事忙是一种被迫行为,有事时无论你愿意与否,必须要去做去忙:而无事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追求,而且毫无负担而言。譬如有的老人从事公益活动或自己学习琴棋书画等等,这些虽然减少了空余时间,却能给人带来忙后的闲适。
闲必须要“适”,倘若闲得不适、闲得难受、闲得烦躁,读读此文,体味个中理趣,有益君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