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见不少发烧病孩来看病,妈妈们不约而同地告知我一些故事,想来也有些好笑,也不知我能否把这个问题谈清楚。举几个例子来说吧!
(一)有位来自越南的妈妈,已定居英伦多年。她儿子有次发高烧,逐即请当地医生(西医)治疗,医生给打了针。可是回家路上要两个小时,在路上妈妈觉得孩子体温又渐渐上来了,便请先生把方向盘调了个回头,再找刚才这位R医生复诊。R医生说,“这样看,要把他送到阳台上,冻一冻才能散温。”于是,给孩子脱光衣服,令其站在天气颇为寒冷的阳台上。孩子当然又哭又叫,哭叫声令这位善良软弱的妈妈受不了。当孩子发抖,上牙叩着下牙嗒嗒响时,妈妈惊恐万状,直扑到孩子身上,马上撕开自己的衣服,把孩子抱在怀里,哽咽道:“孩子啊,孩子,就是死了,妈妈也不要叫你这样冻着。”
于是她抱着孩子去求救另一位医生了。
(二)这是一位原籍南京的老太太,大概有七十多岁了吧!她说,“我的女婿真不像话,全不懂事。”
“这怎么说呢?”我问
“真是傻冒一个老外。”她愤愤地说:“他要是再不听我的话,我绝不给他们带孩子了。”她有个英俊的英籍女婿为何不满意呢?您看:
有一天,“孩子发烧了!”姥姥话音没落,这位爸爸立即给孩子脱下衣服,送到阳台上,用标准英语告诉孩子:“站直,不要动!等你体温下来,我便抱你回来。”这时妈妈不在家,而姥姥坚持着说:“你在胡闹,还不设法去看医生呀?”您猜女婿如何回答:“这点小毛病也看医生,难怪缺乏医药知识。我从小就懂这办法。”姥姥说,“如果你再胡闹,不听我的话,我现在就回南京。”大家关心后来呢?“嗨,肺炎啦,住院了呀”。姥姥一边说,还一边抹着鼻涕。“大夫您说说看,他有医药知识吗?!”姥姥这话令我不知如何开口了。“我向您保证,无论如何,我不会把您外孙子送到外面去冷冻。”这位姥姥终于笑了。
那我如何办呢?当然,中医有数千年历史了,办法也相当多啦。有种方法,叫“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对于高烧、头痛、身痛、汗出热不退,或无汗身热发烧,看成是表证,有表邪,这邪是风寒伤营卫之气,外闭不解而发烧。中医说,“体如燔炭,汗出而散。”怎么讲?燔炭,是说身体发热如同烧红的火炭一样。怎么治?“汗出而解”。即用解表药,令汗孔开放,散风寒之邪,散出郁热,体温就下降了。其实西医也同样有解热止痛出汗方法。不过不像中医那样,有个“表证”和“汗法”的概念。也许大家都很聪明,只是有走左门,有走右门而不同吧!
关于中医八法中的汗法,有着广泛的生理效应,但是有关“汗法”生理效应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透,有待继续深入探索。
中医对汗法十分重视。有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皮。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这是表述先从表治起的重要性。即重视“汗法”的意思。以《桂枝汤》为例,现在已初步认识到:(1)不仅有明确的解热止痛功;(2)还有镇静及中枢性降温作用;(3)有一定的抗炎作用;(4)还证明有增强体内吞噬细胞的功能,尤其在“药后饮用热稀粥”及“盖被保暖”的方法,更有利于体内吞噬细胞功能的发挥。看来,这种功效与增加体内的免疫功能有关,如此说来,与简单地把发烧病孩放在阳台上冷冻一番的方法,好像不可同日而语。至于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或辛凉,或辛平,或宣散风湿发热,或配以补气,配以补血,或佐以养阴,佐以扶阳,真是丰富多彩,而又精巧灵活,也绝非笔者三言两语可谈清楚的。
那么,您看,是冷冻方法好,还是解表方法好呢?
反正我认为,那古老的发汗退热法,可是内涵丰富,似乎更老练稳妥吧!
1997年1月刊于《星岛周刊》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