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病人M,男性,l954年生于伦敦,原籍马来西亚。1977年3月7日首诊。自述10年前受有明显外伤史:由于偶然事故,房梁由上而下落在头部。曾诊断有脑部挫伤。其后留下头顶部经常疼痛病史。目前症候是头晕、头顶痛,每早起床后即感头痛
病人M,男性,l954年生于伦敦,原籍马来西亚。1977年3月7日首诊。自述10年前受有明显外伤史:由于偶然事故,房梁由上而下落在头部。曾诊断有脑部挫伤。其后留下头顶部经常疼痛病史。目前症候是头晕、头顶痛,每早起床后即感头痛,记忆力很差。腹胀,矢气多。舌淡红。无苔。脉弦。
因此我断为瘀血证,有清阳不升的病机。
遂开出下列药方:
柴胡6克 升麻3克 定风草l0克 半夏10克 白术10克 黄芩l0克 川芎10克 黄芪30克 当归6克 赤芍15克 羌活3克 地龙10克 防风10克 3剂。
3月11日复诊:告知上方无效。我又想再加些散风药,可以止痛吧。于是前方中又加入蔓荆子l0克,请继用。3月29日复诊:仍然无效。述说头顶部痛得很明显,于是想到厥阴头痛可用吴茱萸汤方法。
用方:
吴萸3克 太子参15克 细辛3克 藁本10克 蔓荆子l0克 川芎10克 红花6克菖蒲6克
4月8日第四诊:告知上方仅用过第4包时,觉得很有效。早起已无头痛了,人也觉得精神。这个病例令我很费解。为何用活血化瘀、升阳散风之品无效呢?难道吴茱萸汤真是这样灵吗?
多年前我就会背这首歌诀:
吴茱萸汤人参草,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可是对于“厥阴头痛”治疗功效,体会不深。细考本案:①早起头痛;②腹胀,矢气多;③头痛在顶部;④脉弱。定位想到肝,由肝气上逆而头痛,是很容易的。错就错在一味想到“瘀血”的外伤历史了。从舌淡无苔看,无瘀血证据。从早起便头痛看,证明阳气不足,肝寒气厥有关。看来动辄便用活血化瘀定痛一法,要慎之又慎了。我在方中未用生姜,实在是遗漏。
考本草诸书,并无吴萸治头痛的记载。《本草经》也只提到吴萸有:“温中下气,止痛”作用,这“止痛”作用看似以治胃痛而言。只是《伤寒论》有载:“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按许宏的解释:“于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逆,手足厥逆者,寒气内甚也。烦燥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食也。”可见,本方主要针对肝胃虚寒、阴寒上逆的病机。一般说法是,肝经挟胃,上会巅顶,寒气上犯则有厥阴头痛。而血虚、气弱头痛者断不可用。
1984年6月《四川中医》及l986年4月《云南中医药杂志》都有关于运用吴茱萸汤治疗脑震荡后遗症的报告。这二份报告都说病人有头痛又呕吐。可我所治疗病例并无呕吐问题。可以说只要有头顶痛,属于肝寒气逆证,即可用本方,不必兼有阳明胃寒之症。
现代的实验研究,证明吴萸所含多种成分具有一定的镇痛之作用。但不能证明祗对厥阴头顶痛有效。由于吴萸具有使外周血管扩张,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这点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吴萸对于“血管紧张性头痛”是可选用的。问题是吴萸性温,能散肝胃之寒气,故而此种血管紧张性头痛又必须符合中医的寒证方可使用。
另外,吴萸中既有令子宫收缩有效成分,又有令子宫松弛的有效成分,这样便对子宫具有双向调整作用,所以只要属于“宫寒”概念即可选用。我正根据这点,取吴茱萸汤为主方治疗月经前紧张症或痛经有宫寒证据者,证明相当有效。
附录:关于“痛经膜”的观察报告
痛经是青年女性最为多见的病症,如何采用方便有效的方法加以防治,是重要的课题。而“痛经膜”对本病颇有功效。
现将l990——l992年间临床观察结果简要报告如下:
观察方法:每次月经前一天或第一天将“痛经膜”置于脐部,24小时换1次,可连用至月经结束。
临床疗效:
疗效标准:有效:用后当天经痛消失者。
显效:用后第二天见效者。
无效:用后第三天仍不见疼痛消失者。
观察结果:
病例
|
有效
|
显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318
|
143
|
167
|
8
|
310
|
%
|
45
|
52.5
|
2.5
|
97.5
|
药味组成比例:香附10 肉桂5 吴萸3 红花油5 白芍l0
方解:
肉桂、吴萸暖宫,促进血循环。香附、自芍、红花缓解子宫平滑
肌痉挛,共奏调经止痛功效。
工艺要求:
香附、肉桂、吴萸、白芍烘干,研成细末,过500目筛,加红花油调均,加5%氮酮及冰片适量,用琼脂为辅料,制成l角硬币大小即可。
于天星执笔总结
1993.11.05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