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豆豉更宜慎用 在英伦诊疗服务中,常见到不少英国人患有急慢性湿疹、牛皮癣,以及其他诸多皮肤病。除有天气寒湿,体质内热而蕴结成热毒以外,还听到、看到许多很特别的过敏反应的情形。 1996年5月某一天,偶见一份中文
豆豉更宜慎用
在英伦诊疗服务中,常见到不少英国人患有急慢性湿疹、牛皮癣,以及其他诸多皮肤病。除有天气寒湿,体质内热而蕴结成热毒以外,还听到、看到许多很特别的过敏反应的情形。
1996年5月某一天,偶见一份中文报纸,上面有条新闻,说竟有30多位英国人先后因食花生米而丧身,还介绍了一个颇有戏剧性的事件:说有位英国小姐乘飞机,当服务人员送来食品时。她反复叮问:“其中有无花生米食品”,声明“本人对花生米过敏”。服务人员答无。可这位小姐竞在餐后突然不适,旋即呼吸困难,限于当封条件抢救未成功。后来在追查原因时,有证据证明“餐内有花生米食品”。这场官司最终是一件“责任事故”。可人已死了,这是无法挽回的。
这究竟为什么呢?有位学者对我说,可能与体内缺少某种酶育关。对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我不敢置可否。
所以对于若干中药使用上务必小心,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地交子、白藓皮、地龙、蝉衣、祁蛇肉等在使用上都要小心。不能说:我在国内用过,没有问题。”更不能轻易说某些药量可以随便加量。如有人说“细辛用30克没出过问题”。这话要慎重说才好。更有人介绍说,这是某个老中医经验。您可要知道,这个经验有谁也出来加以证实,如有了一个“例外”出了问题,是找已过世的老中丢,还是找您来理论!比喻说,国内有人用番泻叶给病人通便,病人说“药后肚子痛。”医生说:“这是正常反应”。到国外医疗便不可以这样回答了。因为他能提供一个所谓的证据,药后有了“肠炎”夏应。要投诉您这个中医,您便因此而麻烦了。诸如此类问题在英国屡有所闻。
我曾遇见一个病人,她是上海出生,在英国居留多年。他患上感,我在方中略加了一点淡豆豉,也不过3克吧。第二天电话来了,说有反应。即刻店里二位经理与我急忙驱车看视,果然有面部皮肤红肿,以致左眼不能完全启开。细心观察处方,只有一味药,即淡豆豉有可能出现这个反应。于是立即更换处方,用清热、疏散、利湿之品终得缓解。好在她是华人,是同胞,经过耐心解释,再三表示歉意,总算没有出现纠纷。
回过头来考察一下淡豆豉,则令人不能不产生诸多疑惑。
(1)首先本品原基是黄豆,按理说是极普通食品。《别录》和《千金》均说淡豆豉“无毒”。近代资料还能证明仅有轻微发汗和健胃助消化作用。并无有何毒性的报告。如按李时珍说法“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煮,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本品既安全,又用途广泛。
(2)可是那位处方的医师能真正了解您所开列的淡豆豉是用那种方法炮制的呢?因为本品由于加工不同其功效有很大区别。据悉有用麻黄、紫苏同制的;有用桑叶、青蒿同制的。前者其性必温,适于风寒证;后者其性必寒,适于风热证。更有一种制法,用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煎取药汁煮豆,或者将上列诸药研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合,然后闷置其发酶。因已发酵过,故又有“香豆豉”一名。请问此种又当属于何种性味?询问配药人员能回答您所开列的豆豉究竟是属于那一种吗?用桑叶、青蒿者,与用辣蓼、羌活、白芷者,岂能共用一种病证?难怪有人既用于风温病,又用于风寒证,就看您如何配伍了。问题是处方人并不可能事先了解您所用的究竟属于那种炮制方法,试问如何配伍用它呢?难怪乎《肘后备急方》配用葱白,治风寒;《温病条辨》配用薄荷、银花、连翘,治风热。难免人们生疑,既然有连翘、银花散风热,为何一定要配上不知是寒是热的淡豆豉呢?反倒过来说,既然已有了葱白、苏叶、香附治风寒,又为何一定要配上不知是寒是热的淡豆豉呢?例如《通俗伤寒论》的香苏葱豉汤以及《局方》的香苏散都是这样。这其中是否还有其他道理呢?
(3)在研究《通俗伤寒论》内葱豉桔梗汤时,却能给我们若于启示。葱豉桔梗汤是由《肘后方》的葱豉汤加刘河间的桔梗汤而成。是用薄荷、连翘、桔梗、竹叶的辛凉为君药,佐以栀子、甘草之苦甘,配用葱白、淡豆豉,旨在轻扬清散,既可用于风温,也可用于风寒在表者。有学者评价本方说:“是创辛凉解表的又一格局”。何秀山更评价说,本方“善治风温,风热等证初起症候,历验不爽。”其实刘河间桔梗汤原本有黄芩,又与“治土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提法相符合,可葱豉桔梗汤却给删去了。而何秀山氏却解释说:“畏其苦寒化燥,涸其汗源也。”这句话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是站不脚的。大概何氏也觉得此话有些理亏,便又补充一句:“若风火证初起,亦可酌加”。难道“风温,风热等初起症候”与“风火症初起”有何本质上不同吗?由此可见,何氏对俞氏(根初,《通俗伤寒论》作者)的学术见解也多少有些牵强附会。其实我们清楚,本方如若有黄芩,更能表现出发散上焦风热火毒的功效;殊不知黄芩的抗脱敏作用,对于淡豆豉的佐制作用更好。因为淡豆豉在炮制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具
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蛋白质和酶,而这些正是对某些人有过敏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通俗伤寒论》作者在本方下列出相关的加减方法,“如热盛化火,加条芩二钱,绿豆二两煎药,如火旺有燥象加生石膏八钱,知母四钱”。这种加减法也是对于淡豆豉有制约作用的。现在把话题拉回来,可以这样概括:
第一、淡豆豉的功效不能否定,可能不仅仅限于发汗,助消化方面,但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应有很大差别。在来源不明,下知其具体炮制方法时,不能断定其性味和功效。
第二、从李时珍所谓“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煮,故能升能散”的提法来看,如若说本品有副作用。或个别人用后有过敏反应,那一定与其“能升能散”有关。又要考虑到本品经炮制发酵,有了一种酶,这酶本身就有个别人不适应的问题,慎重用之,或有佐制用之则是值得注意的。
第三、至于如何在近期内要求各地的淡豆豉炮制标准化,也非我们医师所能急得出来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恐也绝非仅此一味药吧!
此外,据说有一个所谓“白藓皮导致肝功异常案”,纠缠了几年,因此令当地中医师深感头痛,致使后来不得不先开化验单,先取得证据后再开中药。总之,现实中就是这样“谁开的处方,谁就要负责”。难道您敢不小心吗?由于淡豆豉已是发酵过的药品,由于天南海北地域气温不同,谁又能保证其酶经过若干时日,它不“霉变”呢?这个担心难道不值得人们重视吗?
附件(1):1998年9月26日保加利亚《言论报》报导说《孕妇不宜食用花生》,内容是:椒盐花生相当普及,并被广泛食用。但是现在已被确认,它不能包括在孕妇的食品内。科学家们调查了600多名儿童,他们都患有对花生的过敏反应。调查证明,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吃了很多的花生。这些孩子中的80%在第一次食用花生食品或花生油后马上会产生过敏反应。
附件(2):有文献报告说:l994年英国毒物局公布,经中药治疗的个别湿疹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英国西医界也提出中药是否损伤脏器的质疑。为此,英国中医协会组织了“中药疗效与毒性”的临床研究和学术讨论。原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医生贾明华收集了英国医生运用双盲法研究中药治疗湿疹的病案101例,结果并无一例肝肾损伤出现。原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江丹分析了她在英治愈的湿疹伴有肝损的个案,提出严重湿疹患者自身免疫应答反应,可能出现短期肝功改变,故在中医治疗前应先行必要的实验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等项。也有人发现肝损案例多有长期饮酒史。英国有关皮肤病专家也在跟踪调查后指出,常用中药不足以成为导致肝肾损伤的主要原因,所见到的肝损病例,当为综合原因所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