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0日,今天下雨,天气潮湿。黄女士就诊,生于1952年。自述2周前即有“感冒”,现在鼻塞,咯痰、痰色黄白兼见。昨晚更加明显,身痛、沉重、尿黄、咯黄痰,胸闷。舌有白腻苔,脉濡。
此证明显说明寒湿已热化。用苍术燥湿邪,取甘露消毒丹意上下分消湿热之气。
用方:
苍术l0克 厚朴3克 藿香3克 白叩仁、茵陈15克 滑石15克 生甘草l0克 木通3克 菖蒲6克 萝卜子6克 连翘l0克 黄芩10克 贝母10克 结果2剂而愈。
在本书绪言中我已提到英伦地区有湿也有燥,湿邪有寒化,也有热化者。燥邪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在相关题目下都有所讨论。
近读陈彤云先生主编《燕山医话》一书,内有宗修英氏一文,题目是《西北多燥亦有湿》,读后颇有收获,觉乎与英伦地区情况有某些相似,摘引如下,供大家参考。宗氏说:我国西北多属高原,水源少,而木草不繁,医家每谈“因地制宜”时,多以此为例,东南多病湿,而西北多病燥,当今课本也往往依样画葫芦。
1979年因赴陕北授课,得以实地考察。该地位于黄土高原,河流绝少,土层厚而井水极深,庄稼枯黄,秸短穗微,可谓燥矣。人们生活其中,感燥气而得病者一定很多,深信古人和书本之说诚属不谬。授课之余,为当地群众诊病,得知患病者固然不少,而患湿证者更多,其病因究竟何在?
查该地居民多住山腰窑洞,洞中五面皆阴,一面向阳,虽在酷暑,一进窑洞中,顿觉凉爽宜人,汗亦即止,少息片刻,暑热尽消。睡卧其中,必加衣被。另外当地喜吃辣椒,大有四川群众之习惯。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洞穴之中凉气袭人,久处其中,易伤阳气,尤其脾阳受损,湿自内生,所以临床中以头沉如裹,日干不思饮,饥不欲食,食后脘胀,饮后更甚,面肿肢浮,便溏不爽,脉滑或弦,舌胖苔白滑或腻等,或为主证,或为兼证,较为常见,无怪乎当地喜吃辛辣以燥其湿,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治疗中体会到许多湿证患者,经他医屡治无效,而一经淡渗、清利、芳化或苦燥者,便效若桴豉。由此可见,西北地高,其病多燥之说,不可一概而论,久居背阴向阳之地者,寒湿袭人亦为常见,故必须认真审证求因,切不可拘泥“西北多燥”之说而一味妄投滋腻之品。“凡事不亲身考察,仔细琢磨,而人云亦云,并运用于临床,是会一逆再逆的。”我十分赞同宗先生所提倡的“亲身考察”和“仔细琢磨”的精神,这观点对于出访异国他乡诊疗服务颇为重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