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环球中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球中医药 > 海外采风 > 正文
  • [英伦行医]英伦地区的燥象及其治疗

  • 来源:本站 作者:本站 时间:2011-11-17 15:44:00
  • 核心提示: 在英国诊疗,觉乎一年四季都有燥邪。这与岛国地域有关。燥虽属于秋阴概念,但也常常风热火化。总之,在英伦诊疗要细心观察燥症,它既有表里之分,更有温凉之别。它的病机变化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外邪(燥)一凉气+燥气
           在英国诊疗,觉乎一年四季都有燥邪。这与岛国地域有关。燥虽属于秋阴概念,但也常常风热火化。总之,在英伦诊疗要细心观察燥症,它既有表里之分,更有温凉之别。它的病机变化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外邪(燥)一凉气+燥气一化热一温燥一入里伤阴。
        入肝经一表现筋脉失养,或发为风痫,或手足瘫痪偏枯。
        人心经一表现昏冒僵扑,语言蹇涩。
        入脾经一表现膈满不食,或善饥而瘦,或伤积变为水肿腹胀。
        入肺经一表现愤郁咳嗽,咽干少痰。
        入肾经一表现津液竭而烦渴,骨蒸秘结。
        一般所谓外燥病证,多系病毒性外感所致。
        一般所谓内燥病证,多指便结,胃肠功能低下,津液不足,筋脉夫养等。
        除上面所提到的诸多病证,还包括中风后遗证,血枯经闭,呼吸道慢性炎症过程,糖尿病,以及诸多慢性、顽固性各种皮肤病。
        燥与火有联系,但有明确区别:火为实证,热盛阳亢,身热多汗,法宜苦寒,夺其实而泻其热;燥为虚证,阴亏失润,肌肤干燥,法宜甘寒,养其阴而润其燥。
        关于外燥,临床上首先要分清温燥与凉燥,以便有区别给予治疗。
        (1)所谓温燥,即桑杏汤证,病人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习渴心烦,鼻干咽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舌干苔黄,脉浮数。治以清燥润肺,选解表宣肺润燥药,如桑叶、豆豉、杏仁、枇杷叶、沙参、麦冬、贝母等。可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支、胡麻仁、真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
        (2)所谓凉燥,即符合杏苏散证,病候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于咳少痰,口鼻干燥,苔白,脉浮。治当轻宣凉燥,宣肺化痰。选解表宣肺止咳药,如苏叶、桔梗、前胡、杏仁、橘皮等,并配生津润燥药。常用方剂有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杏仁、大枣)。
        临床所见病例,实际上有许多内伤病症都是属于内燥病机的,内燥有时又与阴虚症相混,所以要细心观察。例如消渴病、便结症、血枯经闭证、中风血痹证等,多有内燥病机。
        朱丹溪说: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燥是阳明之化,虽因于风热所成,然究其原,皆本于血虚、津液不足所致者为多。何也?盖阴血虚则不能荣运百体,津液衰则无以滋养三焦,由是邪热怫郁,而燥变多端。燥痒,则皮肤皱揭;燥于内,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干焦;燥于下,则便溺闭结。治之者,外以滋益之,内以培养之,在上清解之,在下通润之,务使水液自生,而燥热不容不退矣。
        我在英伦地区治疗内燥情况大致如下:
        (1)慢性嚼炎,表现有舌红,少苔,咽喉不利,脉数,按麦f-I@汤证处理。即加元参、玉竹,改人参为生地,少许用半夏(利咽,取辛通之意),更加桔梗l5克,方中不用苦寒之品。
        (2)糖尿病者,已无明显三消症,略有口舌干燥,肌肤搔痒,皮肤脱屑多,或有便结不畅者,视为血虚津枯内燥证来治疗,仿活血润燥生津汤,加何首乌、鸡血藤、麻仁。病人用后体质多有明显改善。
        (3)慢性、顽固性皮损诸症,当病人已无湿热内结证据,只表现有血虚外燥特点,皮肤粗糙糙,脱屑,或有燥痒,或大便有硬结之苦,宜仿用滋燥养荣汤法。以四物汤为基础方,重用防风、秦艽、白芍。白芍也有通便之功,用量宜20~30克方可。也可配用夜交藤,更有利于润养通便。至于牛皮癣病机更加复杂,治疗另当别论。
        (4)有诸多血枯经闭者,证据是内有血虚烦热象,舌红,无苔,月经量少,或闭经数月不至,脉细涩无力者,宜用二至、四物汤为基础方加牛膝、泽兰、卷柏、益母草为佐使。香附偏温,血枯津少经闭者不宜用。
        (5)有中风后遗证,尤其脑血栓形成后遗症半身不遂者,很多人不看证,便用补阳还五汤,以为是可以“通用”,其实我在英国看到半身不遂者,多是舌红,脉细,烦热,肌肉枯萎,皮肤干裂失润,大便于结,用地黄、何首乌、牛膝、杜仲、白芍为主药配方,通常效果较好。我曾看到阴虚有燥象久用参芪者,出现“气有余便是火”和“虚火上炎”的症象。所以临床上务必认清真正属于气虚者,方可大量,较长期使用补气之品。断定气虚的重要证据有三:第一,舌淡、胖、无苔;第二,肢冷,有畏风寒症状;第三,用黄芪较大量(如30克)时病人自觉可以接受,而舌淡色转为润红,又不出现口干,咽燥,也无腹胀诸症。常用滋阴润燥药,也有个脾胃呆滞的问题,宜少佐行气运脾之品佐之,如枳壳、木香、鸡内金。
        (6)老年人便秘者,多有内燥症象,当用皂角、防风、麻仁、秦艽、桃仁为主药,配用白芍、生地等,泄其阴火,润其血燥,只有必要时方可酌情加用大黄、槟榔;有偏气虚,阳气升降失调者,亦可酌加柴胡、升麻、牛膝、薤白,中医所谓:能升始能降也。临证所见,有气秘者,即指升降失常(多见于肠胃功能低症),亦有血秘者,因津血不足,内燥便结,均可仿此方法论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