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环球中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球中医药 > 海外采风 > 正文
  • 血运六气理论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初探

  •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5-03 16:34:00
  • 核心提示: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彰显于唐代王冰,至宋代林亿等考其为古医经,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正经、正注,得到后世官学的推广与传播。宋代大科学家沈括肯定了五运六气的学术与应用价值,随着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彰显于唐代王冰,至宋代林亿等考其为古医经,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正经、正注,得到后世官学的推广与传播。宋代大科学家沈括肯定了五运六气的学术与应用价值,随着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通俗晓畅的解释和宋徽宗的崇信推行,中医五运六气理论获得空前的学术普及。而金元时期张元素、刘完素、李杲、朱震亨等大家的阐发与褒扬,促使五运六气理论成为影响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日本国遣汉使、遣唐使及鉴真大师东渡为代表的中日交流史显示,中日之间的医学、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大量中国文化与医学文献传入日本,并对日本国医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伴随中日医学与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文献亦由国内传入日本,并对日本医学发展产生相应影响。由于获得的相关文献有限,本文兹就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流传内容与时间、学术认同与阐发。

    1五运六气文献在日本中医文献中的地位

            隋唐以后,中医学在日本蓬勃发展,两国医学家交流密切,大量中医学典籍被引进或传播至日本,既有中国珍本医籍版本在日本的传世保存,又有日本抄写或翻刻刊行版本的流传。国内著名医学著作《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幼幼新书》、《三因方》、《伤寒总病论》等,不仅传至日本,而且成为日本编撰医书的重要参考,日本人的著作《顿医抄》、《万安方》、《福田方》等均偏重于宋医学文献传入日本者所提供的素材。同时,中国医学发展的新学说,在日本汉方医学发展中也多有影响和反映。如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王履、刘纯、汪机、虞抟等学说与著作,均先后传入日本,对其汉方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日本对中国医学文献的选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临床应用的热情。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所载八十卷中,方论类共计五十六卷,医经类八卷,本草类六卷,诊法类四卷,明堂经脉两卷,藏象、食治、史传、运气各一卷所载方书、医案、临床各科证治经验的文献数量远超其他。

            国内流传的中医五运六气文献,主要见于《内经》类编注释或运气七篇注释、五运六气阐发专著、重要医著的五运六气论述专篇等,代表性著作如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玄珠密语》,宋·《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圣济总录》、《注解伤寒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从丹波元胤《医籍考》分析,重要的五运六气文献均传入日本,并产生一定影响。中国五运六气理论的传播与推广,以宋徽宗时期为分水岭。之前虽有王冰的补经和注经、褚澄《褚氏遗书》的捏非之辨,但到宋初(公元982~992)《太平圣惠方》中尚未载入运气用药之事。同时期日本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公页984)中,亦鲜有相关五运六气的记载。其后五运六气理论日盛,中国医学文献相关论述与记载日益增多,其影响波及日本,从丹波元胤《医籍考》专列运气一卷可略窥一斑。《(中国)医籍考》由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及其子元胤、元坚编篡而成,著录《内经》至清·道光年间的中国医书共2880余种,成为20世纪以前医家解题书目之冠,索有“收书完备、援引浩博、分类合理、考论功深”之称。该书卷八十专列运气医籍,居医经、本草、食治、藏象、诊法、明堂经脉、方论、史传、运气九大类别之一,说明五运六气理论在中国传日医学文献中的重要地位。《医籍考》运气一卷,共录存、佚、未见等五运六气类专著31部,引原书序跋并附考证按语。所存王冰的《玄珠密语》、刘温舒的《素问论奥》、亡名氏的《运气图解》、熊宗立的《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汪机的《运气易览》、楼英的《运气类注》、张三锡的《运气略》均为中医五运六气的重要文献,国内亦广为流传。所未见《太始天元册元诰》、刘完素的《内经运气要旨论》、吕复的《运气图说》、亡名氏的《运气精华》、王三杰的《运气指明》、亡名氏的《运气总论》、亡名氏的《运化玄枢》、吕夔的《运气发挥》、邵弁的《运气占候补汇》、董说的《运气定论》、石震的《运气化机》、钱宝的《运气说》、李中梓的《运气考》,在中国流传亦不广。但丹波元胤所未见的刘完素《内经运气要旨论》,近年已见于国内出版物中。注为“佚”者包括《太始天元册文》、《昭明隐旨》、启玄子的《天元玉册》、蓝阙名的《素问入式钤》、赵从古的《六甲天元运气钤》、亡名氏的《五运六气玉锁子》、马昌运的《黄帝素问入试秘宝》、陈蓬的《天元秘演》、叶玠的《五运指掌赋图》、邓焱的《运气新书》、曹大本的《运气考定》,多据《艺文略》、《宋志》等载而未传世者,中国亦不得见。

    此外,《医籍考》运气一卷之外,其他卷亦涉及重要的五运六气文献,医经类如张介宾《类经》、本草类如张志聪《本草崇原》、伤寒类如熊宗立《伤寒运气全书》、疫病类如刘奎《松峰说疫》、方论类如王氏《泰定养生主论》、教材类如清高宗御定《医宗金鉴》等,均对五运六气有重要论述并在日本流存,极具学术价值。

    2    日本学者编撰的五运六气著作

            查考中图联目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图书目录可知,日本学者不仅传播和评述中国传入的五运六气文献,而且结合己见编撰、刊刻五运六气著作,表明五运六气理论对日本医学的影响。

    日·松下见林所著《运气论奥疏钞》十册,以宋·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为蓝本,参考张景岳的论著,结合易理,广引诸家论说,对五运六气理论进行系统论述。该书认为五运六气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必不可废,“素问问气运”最为治病之要。该书引注精辟且有己见,强调气数是运气的至要,“运气二字互相为用”,“运气有常有变,自其常而观之,则不离于气数”,掌握气数的规律必须以“变”为主,“常以查变”。据《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记载,《五运六气详解》为桔斋董修订,胡正言校。该书论述“气化、气候、病候、治疗”规律,对不同年份司天、在泉、不同时段的天时、气候、民病、治疗原则进行归纳,认为“语云治证不知五运六气,如涉海问津渺乎道矣”。据中图联目(第2版)载,日本撰著的五运六气著作还有冈本为竹(一抱子)的《运气论奥谚解》七卷,载有日本宝永元年甲申(1704)刻本;《年中运气指南》日本正德五年乙未(1715)木虫村九兵卫刻本;玄璞《运气抄》三卷,载有日本宽永十二年乙亥(1635)刻本;宗恂《运气一言集》四卷,载有日本承应三年甲午(1654)刻本;闲流子(元仲)注《运气论奥篡要全解》三卷、《运气篡要图说》三卷,附录一卷,载有日本贞享元年甲子(1684)刻本。从以上日本的著作看,宋·刘温舒的《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因通俗晓畅成为五运六气的入门著作而倍受日本人青睐,并撰写多种《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注释本,与我国多本于《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进行的注释、阐发有较大区别。

    3中日五运六气流传与影响的比较分析

            五运六气理论对日本医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流传与影响在中日两国各有特点。中国崇经而日本尚方,中国为探讨阴阳五行之理而细究五运六气之原,日本为申明伤寒六经的用方之道而阐释运气论奥之义。3.1五运六气理论对国内的影响:五运六气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以天干、地支为引,阐释自然、生命、病疴不同层次的离合规律与迁复变化。五运六气理论为阐发“医理”而言,强调“顺天察运,因变以求气”,五气更立,各有所失,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知常而达变”,亢则害,承乃制。中国古代对五运六气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大多围绕对“医理”的探究而展开,尊崇《内经》经典的倾向严重,因语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受到重视。3.2五运六气理论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对大量传入的各类中医医籍(包括五运六气文献),更着力于简捷实用的临证用方之法,通俗易明的方书类或入门类著作流传广、影响大。正如民国时期·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所言:“中国医家好谈灵素,喜言运气,遂病其空言无施;日本汉医多远宗《伤寒》、《金匮》,近师《干金》、《外台》,尽心于研究证状,肆力于钩稽药性,其切于实用,殊非中国医家所及。”日本汉方医家推崇张仲景,而宋元以后中国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注解伤寒六经之法的学术观点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仲景方药的临证使用技巧。因此,有关伤寒六经的五运六气解读和伤寒运气钤法的著作,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熊宗立《伤寒运气全书》等在日本有一定影响。同时,以《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为蓝本的五运六气入门类著作,既有中国传入者,也有日本编撰的,成为提高临证用方技巧的畅行读物。日本编撰的此类著作在20或21世纪又返传至中国,部分得以刊刻,如冈本为竹撰《运气论奥谚解》七卷于195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对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学术争鸣,同样出现于日本,在丹波元胤《医籍考》运气卷末即附有对五运六气之说的考按,对五运六气理论的兴起于唐代王冰、兴盛于宋代杨子建、沈存中、刘温舒等情况,五运六气当察虚位、实位以遵养天和之道的医理认识,以及不泥于伤寒运气钤法、妄推某年月日时生病当用伤寒六经证候为治的批驳之论等,中日之间并无分歧,认识基本相同。

            总之,中日两国一致认为,对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扬弃态度,承认其重要的医理价值,又谨防临证运用泥固的不足。至于五运六气理论对日本汉医学的学术影响,尚需进一步收集日本相关文献后,再进行分析和探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