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医学院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和面对已经拥有博士头衔的西医师、药剂师,中医教育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团队的组合,都不同于中国。然而这部分中医教育是海外中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高水平的中西医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进行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尝试和探讨。这些已经拥有深厚西医学理论基础的学员,当中很多人是带着多年临床积累下来的疑惑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来,有些人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带来的可能是从医一生的终极困惑。这些学员习惯以西方思维逻辑及已有的西医知识背景思考问题,如果中医教学只是按部就班的依照中医理论体系及名词术语来讲课,他们肯定云山雾绕,如听天书,也许几节课下来人都跑光了。如何能够做到中医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又要坚持和维护中医的固有原则及特色,成为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医教学者必须了解对方的学术领域及逻辑方法,又能够以恰当的方式正确表达出中医的原意,在非常有限的课时内讲清问题,还要克服语言的交流障碍,无疑对中医教育是一个极其艰巨的挑战。
1经络是中国古人臆想出来的吗
在讲到“经络”这一针灸学的核心概念时,有学员提出:“经络是中国古人臆想出来的,因为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的方法可以证明经络的独立存在。”西方人在学术问题上是不讲任何情面的,如果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以后的针灸课程将无法进行下去。首先、向大家阐述针灸被人类发明和应用已经有几千年了,中国传统认知方式以实践理性为特点,注重从临床的实用性作为有效知识检验与甄别的基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选汰,才谨慎地形成和完成了理论体系的构建,经络知识来自于临床,而不是实验室,中医的许多概念,仅仅靠理论理解是不够的,一定要经过实践理解才会更好地把握和接近事实的真相,要想知道经络的真实意义,临床才是最佳切入点。第二、经络概念的形成是中国古人发现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交互错杂的相互联系,经过上千年的反复实践和结才将这些交互联系的规律上升为理论。经络的最早表达在马王堆医书中是脉,也就是现在的血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及经络解释功能地不断增加,逐渐扩大到包括现代医学的神经、淋巴系统、及相伴行的结缔组织功能在内,虽然不是中西医学概念的简单对应,但经络的起源也绝不至于抽象到无法理解,两种医学体系的互相参照,可以避免将经络认识神秘化。第三、“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朱勉生教授将其归纳为容易被西方人理解的“气血津液三流体循环理论”,经络担负着人体的运行传输功能,而构成流通循环的物质基础就是气、血、津液,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协同完成着生命的气血传输、升降出入、吐故纳新、平衡调节等功能。经络的运行一但出现问题,病理也非常具体,就是气滞,血瘀,痰饮以及各自对应的全身和局部症状、体征。西医虽然也有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但是习惯分为不同的系统而各自独立发挥着作用,而中医因为时代和研究工具的限制,只能以整体思辨的方式,根据大量的实践集成,从一开始就将它们的功能与结构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经络”。
经络的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思辨特色,不仅很好的解释了诸多的临床现象而且还发现了很多现代医学生理各个系统独立功能之外的许多未知生命自组织功能,所以自然也就超出了现代西方医学单个系统功能的叠加。如:(1)微针系统所呈现出大量的耳部、面部、手、足等人体全息自组织现象,就无法用现代生理解剖学来解释;(2)再如中医的经穴合谷治疗下颌关节疼痛,悬钟治疗颈痛,百会治疗脱肛,天柱治疗踝关节扭伤,也远远超出西方解剖、生理可解释范围,这些跨神经节段的治疗作用,用经络理论来解释就非常合理。(3)分布于经络上的部分特定穴位还具有时间记忆功能和空间覆盖功能,这是中医学特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现代西医还没有对应的理论解释。(4)临床方面,经络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止痛,以“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为原则,效果常常是立竿见影,而以无菌性炎症理论为疼痛指导的现代医学即便是用麻醉药局部封闭起效也没有这么快,二者理论着眼点完全不同,但在临床上都行之有效,因此都具有不可相互取代的独立存在价值。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西方有人提出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NEI)网络学说,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完整的功能性调节环路。在这个网络中,神经内分泌激素能调控免疫,而免疫亦能调控神经内分泌;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可以共用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并产生广泛复杂的网络联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为人类的生理整合提供了新的线索,很快就成为医学复杂性系统的研究热点。这个网络与中医的经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到西方已经向整体医学的目标有了实质性的迈进,系统思想和非线性思维在逐渐向现代医学渗透,这种变化使中西医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将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也应清楚的看到二者在内容上还是有所不同。(1)经络的重要内容之一血液循环部分在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NEI)是缺失的,但对中医的意义很大,没有血管就构不成完整的经络体系。(2)经络及附属的穴位早已经赋予时一空的意义,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内容及实际应用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还没有相应的表达。(3)中医的经络属于“元网络”,以结构一功能的整体性为特征,从开始就胶着一体难以分割的;西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属于“合网络”,是随着对人体认识的不断深入,将各自分离和独立的几个系统联系在一起,本身有着难以弥合的割裂痕迹。因此,两种网络虽有交集,但完全重合则不太可能,可以相互参照,毕竟二者在文化背景、思维及实践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2现代科学揭示不了经络实质是不可接受的吗
还有学生提出:“以现代解剖的技术水平,人体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隐形了,至今发现不了人体中经络的存在是令人难以想象和无法接受的。”这个观点的背后,其实是有一大群生物高科技作为支撑,电子显微镜、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基因破译、药物细胞分子靶点等等,西方以分析精神见长,分析技术及仪器设备又为人体研究布下了天罗地网,似乎无可遁形。
面对这个尖锐的发难,笔者首先选择交通为切入点展开话题,一个城市或国家如同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否具有生机活力,交通物流水平已经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志。大家都知道,巴黎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它已经形成地面省道、国遭、高速公路,地铁及郊区快线,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国际铁路,以及依托塞纳河的水运,国内、国际航空相互贯通的多元、多级立体交叉的交通网络,相互之间的功能整合与高度协调为巴黎成为充满魅力与活力的现代化都市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对于公路、铁路所形成的有形网络相对容易理解,但是航空、水运也是重要的交通形式,而空中航线及水运航道属于无形网络,但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虽然它们不是客观固定的有形网络,但绝不是虚拟想象的产物,交通网络就是由有形网络和无形网络交织在一起,构成多元、多级、立体、交叉可调控网络。人体也一样,经络的基本功能就是承付生命所需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与运输,担负着沟通内外、贯通上下、平衡阴阳、调节生命的功能。针灸穴位的命名本身就携带了不少与交通有关的信息,比如(1)交通:阴交、阳交、三阴交,通里、通天、通谷。(2)道路:水道、神道、陶道、维道。(3)道路的分合交会:百会、水分、三阴交、合谷。(4)关枢要冲:内关、阳关、天枢、五枢、神门、液门、气冲、冲阳等。其次,笔者借用多元信息高速公路的实例更进一步开拓和启发大家的思路,电脑、电话、互联网、多媒体、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经渗透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线电话、有线上网同手机、无线上网并存,现代社会资讯已经成为连接人类社会的超级庞大网状枢纽,已经成为人人都离不开的生活方式之一,各种信息的数字传输正是靠着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同频谱的电磁波准确的完成着不可思议的功能。
“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世界观源于《易经》,是中国古代对自然、社会及生命规律特有的认知思考方式,从自己的身体以及周围熟悉的自然、社会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归纳总结相互问的共性,用来进行形势判断、结果预测及规律总结,扩大人类的视野,找到自然、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这就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取象比类,借用交通和通讯这两个与每一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来帮助理解古人所说的经络概念。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将中国认知方式的实际应用向西方人进行具体展示。交通网络由有形网络(公路铁路)和无形网络(航空水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信息网络更是天罗(无形电磁波)地网(有形电缆)的集成。因此,经络的部分内容不能被连续地有形物质进行整体揭示是完全有可能的。交通、通信就像是人体的血管、神经、淋巴系统,经络就如同城市的公路、河流、山脉。交通阻塞几乎是当今每一个大城市的城市通病,而信息通路障碍甚至可以让整个城市或部门瘫痪,中国医学有一条非常著名的病机理论叫:“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通与不通虽然指的就是经络以及经络中运行的气血津液运行状态,但也完全适用于上述实例,有效疏通道路交通,保障通讯安全顺畅,是城市和国家得以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与经络的运行通畅对人类生命的保障调节有着非常的一致的共性,这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所谓的“道以一而贯之”,中国的先贤老子进一步将其总结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传统经络理论与现代语汇表达,尤其与西方思维方式是有相当大的距离,虽然已知经络与血管、神经、淋巴系统以及部分结缔组织有关,但是它们的功能累加还不足以解释经络功能,可能还要包括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NEI)网络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会使二者更加接近,而弄清这些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及作用细节对揭开经络之谜也许会有帮助,无疑这还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和探索,能否取得所期望的成功还是未知数。以往经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实体结构的范围,由此派生出多达数十种经络假说及模型,在近半个世纪的经络研究与探索中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从有形组织找到传统意义上的经络至今还未取得公认的结果,由于科学跨度不断增大,现代人也越来越不具备将这些不同时期曾经令人兴奋不已的“碎片知识”整合在一起的能力,而只有望洋兴叹。尤其在现代科学已经将物质与暗物质、波与粒子、基本粒子和弦的绝对界限已经打破的今天,对经络这一生命现象的理解首先要冲破旧的思维方法的束缚,否则,将无法满足经络研究与学习的需要。网络思维是由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即从网络的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线性与非线性的并立,局部性与整体性的融合,静态与动态互参的视域,区别于过去直线的、单向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医界来讲丝毫不觉陌生,看看网络思维以节点一连线一网络一世界为主轴,而经络思维的核心是穴(节)一脉一经络一生命,无论如何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慨,科学的风水会不会轮流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妨跳开医学,从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对今后科学的引领趋势来看,从网络思维对辩证思维的发展来看,一切皆有可能。
3实践性示范对经络传播交流的意义
经络是否站得住脚,除了要以理服人,还应当延伸到实践,通过临床验证进一步产生说服力。经络指导下的针灸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远比理论更加直观,更容易被人学习和接受,即便有些人一时还不能完全接受和信服经络理论,但这种理论指导下取得的疗效还是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医教学者在课堂上适时的做一些公开示范性实践教学,首先让学员用熟悉的西医及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亲眼所见、亲自体验到的针灸效应,接下来教学者要做的是及时、准确地指出他们的解释过程中的不足及不合理之处,最后让学员来比较中西医学哪种理论的解释性及预见性更加完整、全面、合理。这是一个深化教学的过程,有时难免争论会非常激烈。笔者也真正领教了什么是西方的分析精神,什么叫一丝不苟。但这种公开的思想交流,会大大激发和提高学员对中医的兴趣,他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往往给中医教学者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在讲十二经筋的时候,有的学员也给中医教学者介绍了西方刚刚兴起的肌肉链学说(chainemusculaire),将全身的肌肉筋膜纵向连接,跨关节、跨神经节段的治疗和解释具体病理,而西方医学以往只关注局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已经开始有所转变,教学相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了新意。许多学员还主动介绍在临床中棘手的疑难病人让笔者用中医治疗,同时也了解了中医的诊疗思路,通过这些良性互动及临床疗效实证,许多人从此真正改变了对中医的态度,进而相信这是一种历史悠久但至今依然有价值的生命解读,对经络的疑问变成了深入学习中医的动力,随着学识的不断增加和积累,越来越领悟到中国医学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许多人成为海外中医的中坚力量和铁杆洋中医,他们对中医在法国社会的传播、推广起到中国人无法起到的特殊作用。
中医的海外传播,首先是一种文化输出,会遇到各种柔性与刚性抵抗,从文化碰撞排斥、经济利益冲突最后上升为政治法律乃至意识形态的对抗;同时也因为大众健康利益的驱动,最后不可遏制的蔓延与渗透,相互的角力也将是长期的。中医想要在海外(也应当包括国内)能够有效生存和发展,依靠的法宝就是:以理服人,以效服人。要善于讲道理,要从东西方文明差异中找到公理并作为切入点,找到对方思维上的软肋与认识上的不足,充分表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对方真正的长处,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失,不断补充自己的短板知识。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不逞口舌之强,更不要以己之长攻他人之短。以对话、交流的方式和平和的心态,客观公允地讲道理,才能以理服人。同时也要适时地展现出临床实力,中西医博弈的最大底牌和价值即在于此,中医工作者一定应清醒地认识到:临床有效性的提高应当是中医、针灸研究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绝对不要被西方科学要挟和绑架,而自乱方寸。科学是无止境的,而医学领域中疗效永远高于“说法”,无论中医、西医离绝对真理还很远,都不足以自视过高,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人类并不是道的主宰,西方也有一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笔者个人不太在意西方“阴谋论”的说法,但对中医界是否还能继续坚持自身的主体性还是有所忧心。虽然目前经络、穴位、气等一系列的中医基本概念还无法准确地被现代西方为主体的科学方法所证实,依然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但不影响继续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成功地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经络具有的科学价值目前依然是不可取代的,经络理论也许可以在提供新事实与新思路上给现代医学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启迪与参考;换句话说,古老的经络思想完全有可能对现代医学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灵感和创意。针灸起源于中国,但经络作为针灸学、乃至生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已经具有世界性,需要各国的针灸同道以及不同门类的科学家集思广益、共同破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