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扩张海外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2 12:11:07
核心提示: 号称中国第一品牌的老字号“同仁堂”近来一直处于新闻的漩涡,先是2000年10月31日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开创中国A股分拆境外上市之先河;继而宣称要进军生物制药和“绿色药品”,并实现中药现代化,欲掀开传
号称中国第一品牌的老字号“同仁堂”近来一直处于新闻的漩涡,先是2000年10月31日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开创中国A股分拆境外上市之先河;继而宣称要进军生物制药和“绿色药品”,并实现中药现代化,欲掀开传统中药企业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医药企业之序幕;3月6日同仁堂更是斥资50万美元在泰国曼谷成立合资北京同仁堂(泰国)有限公司,一改过去谨小慎微求稳怕乱的传统作风,开始加快向国际市场迈进,从单纯的过去零打细卖向规模化发展。业界称,同仁堂历经332年的漫长发展,如今再度步入“青春”之旅,迅速向海外扩张。
也许,业界对于同仁堂“过于注重科技开发忽略市场开拓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印象,将从此改写。
传统中药企业如何实行海外扩张?北京同仁堂的答案是资本和产品市场同行。
的确,同仁堂所拥有的丰富优势依然令绝大多数的中药企业望尘莫及。作为三百年企业的同仁堂集团,如今拥有总资产28.8亿元,每年生产中成药1万多吨。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取得生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近千个,常年生产的品种400多个,并能生产24个剂型产品。同时经营各种中药材、中药饮片3000余种,还拥有药用动物养殖厂,每年向生产企业提供纯种乌鸡和优质鹿茸。在同仁堂的产品中,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国公酒占据着同类市场的大半个江山。
全面负责同仁堂海外扩展业务的同仁堂科技副总经理丁永玲女士对记者介绍说,如今的中国市场已不是过去的市场,WTO要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逐步国际化,市场之行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几年来,同仁堂在站稳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了迈向海外市场的步伐,特别是19g3年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以来,同仁堂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向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打出“同仁堂”品牌。
去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下沉部分资金,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股份发展有限公司,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同仁堂科技的上市,标志着同仁堂深入新经济时代的战略调整序幕已经拉开。同仁堂科技上市后,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占总股本的54.7%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公司斥资约5000万元,认购了总发行股本近10%的股份,一跃成为第二大股东。同仁堂科技的上市,标志着同仁堂深入新经济时代的战略调擎序幕已经拉开。基于A股三年的扎实业绩,同仁堂有实力下沉一块优良资产,利用国际风险资本发展高科技业务,构建国际性研发体系和营销渠道,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同仁堂科技将以科技为先导,以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为目标,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中药产品的开发和引进,实施国际化的先进管理,进行现代化的市场运作,使自身更具国际竞争力。
同仁堂科技立足香港创业板,有利于吸引境外投资者,有利于提高募集资金量及再融资能力;而香港作为国际贸易集中区域,其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四通八达的销售渠道,则成为同仁堂科技理想的产品市场。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便于同仁堂谋求中医药的更大发展。
同仁堂集团海外扩展战略是:“站稳亚洲、迈进欧洲、渗透美洲、开辟大洋洲”四环战略。如今同仁堂产品已经销售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整个海外市场销售创历史最好水平。
丁永玲经理介绍说,在亚洲,同仁堂已经打下了大部分地区。在整个同仁堂海外市场份额中,有约50%在东南亚地区,其余为日本及欧美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市场成为同仁堂在亚洲发展最快的市场,去年创汇200多万美元,今年估计达到500万美元。
如今同仁堂在香港有4家药店,英国有1家药店,泰国有1家药店,在美国、澳大利亚成立了合资公司,从单纯的产品销售开始向当地化生产转变,丁永玲信心十足地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要有同仁堂”,她透露,近期将在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开辟市场。
利用优势规避风险
中国的传统中药企业向海外扩张,遭遇到的风险也将是前所未有的,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灭,该怎样规避风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同仁堂对此似乎有着充分的准备。殷顺海董事长在制订战略时心里有本帐:情况不熟悉的不投,政策环境不好的不投,合作伙伴不讲信誉的不投,没有前景预期的也不投。
据了解,同仁堂已经非常聪明的利用自身优势如品牌优势、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来参与国际合作,来规避风险。
在向海外市场迈进过程中,同仁堂允分利用金字招牌优势,以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与国外企业合资办公司,加快了同仁堂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进程。目前同仁堂已在香港、马来西业、澳大利业、英国、泰国开办了同仁堂会资公司,其中同仁堂与英国和香港合作中,同仁堂仅以品牌参股,占了25%的股份,通过这些公司的动作增加同仁堂产品在海外的注册数量及市场占有率,使出口产品数量由原来的2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30多个,出口创汇金额也由1993年的186万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000多万美元。
同时,同仁堂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国外搞技术深加工,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弘扬民族精粹、开辟国际市场的目标。如澳大利亚的鹿资源非常丰富,但那里的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同仁堂在以品牌入股的前提下,还以鹿茸加工技术作为入资,使同仁堂的鹿茸加工技术与当地的鹿茸资源相结台,生产出的鹿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等地。这个合资项目不仅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也使台资双方受益非浅,在实现同仁堂全球性市场战略过程中开拓了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前景。
丁永玲认为,尽管同仁堂分别在国内和香港上市,融到了一笔资金,但有钱了就不一定要乱花,能少花的就少花,能不花的就不花,只要我们能利用其他的优势开展,从而减少风险,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样企业发展起来就有强大的后劲。
丁永玲同时承认,如今中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大难题就是市场准入。这也是同仁堂海外扩张初期之所以选择东南亚,选择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原因。像过去东南亚市场进入是比较容易,但现在各国趋严,像新加坡严禁含黄连、黄柏等药品,马来西亚禁止销售含马兜铃酸中药,像各国加强对濒危药材、超含量重金属、含农药残留物的中药材的管制等,都在一定程度制约着国际市场的开拓。“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药品达标获准进入,则我们的市场空间就大多了。现在,我们也正在根据各国的要求研制相应的产品,比如已经研制出专输新加坡不含黄连、黄柏的北京大活络丹,专输马来西亚的不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这将成为我们开拓这些市场的主力产品”,丁永玲说。
目前,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成为同仁堂最迫切也最棘手的问题,丁说,合作伙伴选择决定着公司在当地市场开拓的成败。像那种既具有一定实力又有良好声誉的同行合作伙伴十分难得。
辟海外市场要打拳头产品
同仁堂正在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对医药企业来说,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无比重要,同仁堂虽然有数十个品牌形象良好的产品,但缺乏单个产品销售额超亿元的主打品种,不能确立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如今已经有如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和六味地黄丸等产品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乌鸡白凤丸销售额近亿元。
据传同仁堂还将在2001年再培养2-3个超亿元的销售品种。拳头产品的形成将提高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并更为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
丁永玲介绍说,与日本田水制药株式会社合作开发的田水青心丸等卖得非常好,今年预计还有15种产品在日本上市,将很快在日本形成几个拳头产品占领同类市场。
众所周知,中成药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医药保健品市场极为不易,即使国内知名企业也不列外。最近,同仁堂经过艰苦努力,申请的四种产品均通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审批,作为草药补充剂或保健品取得了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行证。这四种产品分别是治疗冠心病的参芍片、治疗II型糖尿病的胰复康、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的坤宝丸以及抗病毒感染的无糖型板监根冲剂,这就为同仁举产品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同仁堂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绿色药品”重点扶持企业,在全国许多地方开辟合绿色药材种植基地,被寄予开拓海外绿色药品市场的领头军。业界称,绿色药品将成为同仁堂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从世界医药市场看,中药有着更加巨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世界中药的销售额每年约有150亿美元,近几年还在以每年12.9%的增长率发展,而我国目前在世界中药制剂市场的贸易额仅占7%,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巨大。
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中草药在欧共体国家日趋流行,销售量逐步增大,而且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销售额仍将稳定增长,并大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之势。丁永玲说,同仁堂对开拓更多的市场有着充足的信心。
中药企业相煎何太急,在向国际市场的迈进中,同仁堂也有着其他一些行业同样的遭遇,假货、水货充斥市场,国内产品低价竞销非常严重。
在采访中,同仁堂强调最多的就是这些方面。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冒充中同同仁堂品牌的货充斥市场,一方面严重侵犯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危及生命,另一方面对同仁堂品牌的声誉毁得厉害,使百年老字号无辜蒙上耻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仁堂海外扩张。她介绍说,在美国唐人街,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使用“李时珍”商标,冒充同仁堂出品的大活络丹、白凤丸、牛黄清心丸等产品随处可见,其实该商标产品在1996年之后再也没有生产。同仁堂每年在这方面不得不多花大量的广告宣传费,但收效甚微。
令丁永玲更为担心的是,海外市场冒充中国货的假货和水货严重影响了中药在全球的发展,而国内一些劣质货和某些企业的低价竞销行为将会进一步毁坏整个中国中药业,“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像这种情况在东南亚尤其是香港市场,一些经销商惟利是图,与国内一些生产厂家相互勾结,粗制烂造,低价竞销,扰乱了市场,不法商人从中得利,最后受害的不仅是同仁堂,更有可能是中药产业。她补充说,比如4月2号《21世纪经济报道》所载含马兜铃酸中药在马来西亚遭到禁止,就是最好的例证,完全是一些市场上冒充同仁堂的假货和水货所为。她呼吁,同是中药兄弟,相煎何太急?采取严厉处罚和加强行业自律己是刻不容缓。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