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国际新药开发的新趋势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6:25
核心提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主导的新兴学科和技术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新药的发现和早期研究,新药开发模式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内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大制药公司在新药开发上的传统优势受到了严峻的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主导的新兴学科和技术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新药的发现和早期研究,新药开发模式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内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国际大制药公司在新药开发上的传统优势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他们正在或已经积极调整传统的组织管理方法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对这些新变化的深入分析与借鉴,有助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参与国际竞争大有裨益。
1 新药研发中的技术动向
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药物研究的紧密结合,深刻地改变了新药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新药开发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生物技术企业正在成为新药开发领域的主要力量。随着生物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多种疾病和药物作用机制有了进一步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药物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等等,都极大地推动了新药研究工作。有资料显示,美国FDA在1997年、1998年、1999年所批准的新药中分别有24%、36%和30%的申请来自于生物技术公司;根据对美国FDA 2001年、2002年所批准的临床申请的分析,在一些特定领域如癌症、心血管以及传染性疾病药物研究中,生物技术公司也逐渐成为主要力量。而且,随着生物技术公司实力的增强以及对高利润的追逐,他们正改变只参与早期新药研究阶段的传统做法,而越来越直接参与到新药申报的所有阶段甚至上市推广工作,使大型医药公司在新药开发阶段以及最终药品市场上遭遇严峻挑战。
(2)新药开发技术的多样性。现代新药研究是科技成分含量很高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多种技术,应用生物合成方法、组合生物合成法、基因工程方法等新方法、新技术开发的新药资源,成为新药研究的重要化合物来源;计算机化学、组合化学以及分析鉴定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化合物,而且为分子结构的修饰和改造创造了极为有效的方法和技术;药物的发现实现了自动化、大规模的高通量药物筛选;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合成技术、化学合成技术等在新药的制备方面也共同地发挥着作用。
(3)新药开发活动呈现出平行模式。由于早期新药开发技术上的限制,传统的新药开发模式往往被看作线性的过程,一般包括5个步骤:①病理基础研究;②识别“靶标”,筛选并优化活性化合物;③临床前试验;④临床试验;⑤报批。前三个阶段统称为临床前研究,通常需要8—9年的时间,而临床实验和报批分别需要4~5年和2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一个新药开发周期需要10~15年时间。而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导致大量“新靶标”的发现,拓宽了新药开发的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组合化学和快速筛选技术大大提高了寻找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的速度,不仅缩短了各个阶段本身的实施时间,同时也使识别“靶标”、筛选并优化活性化合物的阶段能与临床前试验阶段平行地进行,开创了新药开发的新模式——平行模式。
据估计,按照这种平行方式开发新药比传统的线性模式要节约1/3的成本,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时间则缩短至6—5年。不难看出,新的开发模式是建立在对各类新兴技术的掌握和发展基础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药研发的技术新动向的确在国际医药产业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但目前传统医药技术与药品品种格局仍具有重要地位。拿生物技术来说,虽然生物技术已广泛地深入医药领域,但是从市场份额来看,生物技术药物仅占全球药品市场的8%左右,甚至在生物医药发展最为繁荣的美国市场,其份额也非常有限,只占12%~15%,目前小分子药物仍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因此,如何将传统医药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有机地结合,探索在小分子药物研发领域的突破,仍是传统医药公司和许多新兴生物技术公司竞争的热点。
2国际医药产业的战略新动向
现代新药开发过程的多学科交错的综合特性,使不具备所有技术的单个组织或公司进行合作开发正在成为新药研发的主流,在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运营战略上则表现出以下趋势:
(1)政府不断加大对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在这方面,美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很有代表性,充分表明了生物技术对医药产业的关键作用。美国抓住了生物技术的契机,历任总统和历届国会均致力于推动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的发展,因此,目前美国已经拥有发达的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工程技术日臻完善,世界生物工程药品市场90%~2z的生物工程药品均出自美国。良好的生物技术产业也为美国医药创新提供了条件,美国在国际新药创新市场一直保持绝对优势。与此相比较,欧洲各国和日本的医药产业发展已经受到了本国生物技术发展缓慢的制约,因此,他们已开始积极调整产业政策来推动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2)医药企业与生物技术公司、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扩大。一方面大型医药公司往往通过收购和兼并新兴生物公司的方式,以“打包”的形式获取生物技术,另一方面,大型医药公司也积极与各类新兴生物公司进行合作研究。一般来说,新兴生物公司往往在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具有优势,但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通常无力支持临床实验,因此大型医药公司依靠自身资金规模的优势以及临床实验的经验,与生物公司优势互补,进行合作研究,可以增加新药开发的成功率,并且节约时间和成本。除此以外,医药公司在研发过程中与其他类型的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也越来越多,这是由新药开发过程多种技术交错综合的特性决定的,同时合作研发可以分散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合作各方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实力。随着新药开发在技术上的变化,新药开发在组织管理上也越来越倾向于开放合作的模式,通过积极联合再造自身的研发能力。事实上,现在合作研发已成为众多大型医药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武器之一。
3国际新趋势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启示
我国医药产业对国际新药开发在技术与组织模式上的新动向,必须及时跟进追踪,否则就可能继续拉大与先进国家在新药研发上的差距;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跳跃式发展的可能。如何积极引导新兴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以及合理组织新药研发活动,最大限度地整合我国医药产业的各方面资源,走合作开发的模式,应当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应不断夯实和提升新药研发的科学技术基础。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托多种学科、技术的发展支持。目前我国企业在新药研发技术方面仍然与国际大型公司差距较大,在国际医药市场上难有一席之地,也将大大影响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发挥作用。因此,我国医药产业仍需继续在传统医药技术、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投入,努力吸收这些领域的最新技术,在小分子药物的研制、生产方面储备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其次,应该大力支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化。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在某些领域已步人世界前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主要受制于两个因素:资金和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国家的科技投入资金非常有限,加上筹资渠道单一,同时政府鼓励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因此生物公司尤其是中、小生物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定、执行上还非常薄弱,大大制约了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为此,建议我国政府要不断增加在生物技术上的资金投入,积极制定多元化的投入政策,鼓励企业R&D投入;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建议国家制定并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引导资金投入生物技术产业,如对生物技术企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的政策、引导银行贷款向生物技术产业倾斜、扩大生物技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等。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专利和商标等工业产权的保护,保证投资新技术的企业对该专利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保护期内拥有独占权。
第三,企业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积极采取联合研发的策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相联合,可以充分利用研究机构的人才和设施,节约企业的资源投入,减少项目重复设置,减少资源浪费。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联合策略还应该走出国门,通过与外国公司的合作,学习其先进的技术以及市场知识,为今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作好准备。但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自主的研发活动是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的基础,自主研发与合作活动不应该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这一点对我国医药企业尤其重要。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开展自主的研究活动,逐步形成自身的新药开发能力,以此为前提有效开展合作研发,提高新药开发的效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