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环球中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球中医药 > 国际化之辨 > 正文
  • 医药保健品出口瓶颈待破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6:25
  • 核心提示: 国内舞台日益拥挤 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GMP概念,到国家药品主管门将2004年7月 1日作为GMP认证大限之期,国内制药企业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大洗牌。事实证明,上千家中小医药企业未通过GMP认证而停产并没有造成
    国内舞台日益拥挤 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GMP概念,到国家药品主管门将2004年7月 1日作为GMP认证大限之期,国内制药企业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大洗牌。事实证明,上千家中小医药企业未通过GMP认证而停产并没有造成药品价格的上扬,相反,GMP的推广有效地起到了规范药品市场、提高药品质量的作用。 但GMP也给制药企业带来了新的问题。GMP改造让制药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产,这造成医药行业产题。当日益增长的产量成为一个既成事实,国内医药市场原本还算宽阔的舞台,一夜间显得格外拥挤,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恶化。从1998年以来,国内药品价格已经经历了十余次下调,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利润每况愈下。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的统计显示,2004年1—4月,23户医药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同比降低 3.7%;亏损企业亏损额0.7亿元,同比增亏31.9%。在医药流通领域,2003年全国有17个省市处于亏损状态,商业流通利润率在0.6%以下;2004年一季度,约有20个省市处于亏损状态,并有亏损面继续增大的危险。 在对“国内医药企业迟早要被迫或主动走出国门“这一趋势形成认识的基询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致力于为国内外生产企业提供专业、规范、快速、高质量的技术咨询,从而帮助企业更便捷、迅速地通过欧美国家的相关注册。据介绍,2001年,也就是咨询中心刚刚开业期间,半年内咨询中心没有接到一笔生意,但是时至目前,仅2004年一年咨询中心就接待了上百家企业,来电咨询者更是络绎不绝。三年前与三年后的悬殊对比,反映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正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匡门。 不少羽翼初丰的民营医药企业已然成为出口大军中的新亮点。北京红惠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出口的工作人员说,公司在扩大国内制剂市场的同时,非常希望能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目前已经提出了阿托伐他汀原料出口欧盟的申请,希望未来几年阿托伐他汀原料能进入欧盟市场。这位工作人员欣喜地说,眼下已有一些欧美考察团来到公司做进一步的合作洽谈,有些产品已通过审批,开始销往中东市场。 出口难,难在何处?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原料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权威统计显示,中国有5个品种的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青霉素年产2.8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0%;维生素C年产9.8万吨,出口5.4万吨,占世界市场的50%以上;土霉素年产1万吨,占世界市场的65%;盐酸强力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产品的产量也位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有数据表明, 2004年1—9月份,我国医保产品出口 85.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22%,其中我国具有资源或成本优势的中药材、提取物、西药原料和医疗器械等四类产品出口金额分别为2.51、1.62、44.55和 19.5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78%、 35.92%、21.93%和36.85%,而反映制药技术水平的中成药和西成药出口分别只有0.97亿美元和2.19亿美元。另外,虽然近年来医保产品出口连续增长,但是总体上增长速度仍低于我国外贸发展的速度。由此可见,尽管许多医药企业想分“出口创汇“这杯羹,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许多障碍和困难。 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因此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医药产品如果没有通过相关的注册,就根本不允许在其市场上以药品的身份销售。一位有多年对外贸易工作经验的业内人士说,就化学药制剂来说,国内约97%的药品都是仿制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非常少,即使有的企业拥有较好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但由于规模和资金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注册需要两年时间和较高的费用,存在着前景不明朗、缺乏境外营销经验和渠道等多方面原因,所以,企业就算有强烈的注册愿望,也在启动相关工作上有很多困惑。 企业存在诸多顾虑也是不无道理,一种药品要想进入别国市场,过关斩将经受层层考验是不可避免的。随着WTO有关谈判不断取得进展和国际贸易经济不断融合,各国所能运用的关税壁垒越来越有限,因此,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消费者的健康,各国对医药保健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进口等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技术规范,通过这种合理程序设置种种非关税壁垒,诸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等等。医药保健品既有高科技产品,又有来源于自然界或种植、养殖的资源性产品及其制品,其面临的非关税壁垒尤其复杂,其中主要涉及有重金属、农业残留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因素。 种种非关税壁垒使我国在医药出口检验检测方面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例如有企业反映,在国内检验部门未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可是在欧盟却不能达标。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检验方法或检验设备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发挥中介检测机构作用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这位专业人士感慨地说,有一道隐性壁垒也是不容忽视的: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医药出口的国际市场上,印度与中国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同样拥有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印度已经占有美国20%的市场份额,在非专利合成品市场竞争中,至少领先中国3~5年的时间。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与我国相比,印度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2005.出口不是愿望是目标 对于国内医药企业来说,跻身外贸行列不易,想做好出口更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希望。相反,人们常说“挑战与机遇并存“,每一次挑战都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契杌。如今,原料药产业正面临着全球产业调整和转移,2005年美国许多专利药陆续面临专利到期,这为国内非专利药生产带来了巨大商机,也为众多原料药厂商提供了进军美国的大好时机。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主任乔海利谈到,在进军海外市场的时候,企业的诚信十分必要。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法制经济,然而诚信建设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国际贸易中,讲求诚信尤为重要,它是所有合作的基础,一旦失信,也就意味着双方合作的终结。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无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买卖双亢都要重合同守信用。 与诚信一样,药品质量也是对外贸易中一道不低的门槛,对于那些只满足于国内GMP认证的企业来说,走向国际高端医药市场注定只是梦想。因为出口的产品和一些高附加值的原料药,比如用于生产抗炎镇痛、心脑血管、中枢神经非专利药的原料药,需要符合国际通行的cGMP标准和通过FDA审查。 采访中,东北制药总厂进出口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国家首批拥有医药进出口权的大型企业之一,公司对国外的质量标准非常熟悉,其所出口的产品的质量也不成问题,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已经将下一步的目标定为:靠近终端客户。这位负责人说,公司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原料药,如果能够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和客户打交道,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通过接触,使双方关系明朗化,使产品价位合理化,从而与客户走上长期、稳定的合作之路。 其实,在我国医药保健品出口主要通过中间商进行的现状下,产品价格被肆意压低、没有主动权是不少国内企业面临的困境。乔海利认为,形成这种局面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传统的医药外贸经营企业大多只关心订单,而对自己的货物在国外的流通和最终用户关心较少。国外的医药跨国公司在经销方面则不同,它们很重视对最终客户的掌握,这使国内企业在合资谈判中处于劣势,不得不把销售权拱手让给对方。乔海利说,国际医药市场被固有的势力所垄断,作为新兴外贸大国的中国,要改变通过中间商来做生意的外贸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资本实力的积累,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南方一家著名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公司目前的医药出口全部是面向非洲,但经过这两年的迅速发展,非洲不少国家已经萌生增强生产能力、减少进口的打算,这对我国医药企业来说不是一个乐观的消息。这位工作人员指出,非洲国家要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还需要有个过程,对国内医药企业来说,以后的3~5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缓冲期。巩固第三世界国家医药市场,尽力争取打入欧美主流市场,势必成为现阶段我国医药企业出口努力的方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