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药膳食疗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药膳食疗 > 药粥 > 正文
  • 药粥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编辑部 作者:丁丁 时间:2014-08-10 19:36:58
  • 核心提示:  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文字记载。但应用药物与米谷煮粥治疗疾病,最早见之于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该传云:&

      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文字记载。但应用药物与米谷煮粥治疗疾病,最早见之于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该传云:“齐王故为阳虚候时,病甚,众医皆为蹶,臣意(意,指西汉医学家淳于意)诊脉,心伙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另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四种医学方技书中,记载有服食青梁米粥治疗蛇咬伤脑筋 ,用加热石块煮米汁内服治疗肛门痒痛等方。据考证,这批出土地古医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是说,“火齐粥”、“青梁米粥”等方,是我国记载最早食用的药粥方,这两份历史资料,是药粥疗法最早的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说:“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药粥正是以药治病,以粥扶正的一种食疗方法。《内经》的这一论述,是药粥疗法最早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药粥这种古老疗法,远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它用于防病治病了。

      
      汉代名医张仲景,乃“中医之圣”,对祖国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氏在临床上对药粥的作用,颇多阐发,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其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就有很多米药合用的名方。诸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对此,《本草蒙筌》称赞说:“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症,桃花汤每加,取甘以扶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颇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可见,仲景善用粳米,且多妙义,实为使用药粥之先驱。
      唐朝大医家孙思邈,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学识渊博,具有80多年的丰富医疗经验,编着了《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作,其中就列有“食治”专节,并收集了民间用谷皮糠粥防治因缺少乙种维生素所致的脚气病,羊骨粥温补阳气,防风粥“去四肢风”等药粥方。唐•同州刺史孟诜撰着的《食疗本草》,原书早已散佚。近代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有“食疗本草残卷”,书内载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四方。值得提出的是,唐朝昝殷所撰的《食医心鉴》,其中,共收药粥57方,并按中心,心腹冷痛、五种噎病、七种淋病、小便数、五痢赤白肠滑、五种痔疮下血、妇人妊娠诸病及产后、小儿诸病共九类,分别详细地介绍了食治诸方的组成、用量、煮制、功效等,为后世药粥疗法奠定了基础
     迨至宋朝,药粥疗法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医生和人民群众,都广泛采用药粥来防治疾病,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药粥食治方。宋代当局重视这一食治疗法,并在官方编纂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作了广收博采,如《太平圣惠方》第96、97卷,专为“食治门”,选列中风、水肿、咳嗽、脚气,以及补益虚损、脾胃气弱不下食和小儿、妊娠、产后勤部等27类,共载药粥129方。又如《圣济总录》也是宋代医学巨著之一,全书是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医方结合“合府”所藏的秘方汇编而成。其中第188~190卷共收集了药粥的113方,分门别类进行了详细介绍,如苁蓉羊肾粥治疗虚劳症,商陆粥治水肿,生姜粥治反胃呕吐,补虚正气粥治疗慢性泄痢,苦楝要粥治疗蛔虫病等,经临床实践其疗效均较理想。此外,宋代老年医学家陈直在其所著的《养老奉亲书》中,收载了适合于老年人养生延年的补养药粥43方。
      
      有效的食养粥方,不仅群众爱吃,在宫廷王室里也颇受欢迎。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主管宫廷贵州的饮食烹调,他根据多年的经验,结合诸家本草及名医方术知识,编写了一本《饮膳正要》,其中,有不少滋补强壮,延年益寿和防治疾病的药粥方。如用于“补脾胃,益气力”的乞马粥,其实就是用羊肉同梁米煮成的稀粥;有“治阳气衰败,五劳七伤”的枸杞羊肾粥,有“治虚劳,骨蒸久冷”的山药粥;还有“麻子粥”、“马齿菜粥”等。在我国医药史上颇负盛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脾胃论”的创始人,看病用药每多主张健脾养胃。所以,对药粥疗法也有研究,在《食物本草》卷五中,专门介绍了28个最常用的药粥方。诸如绿豆粥、茯苓粥、麻仁粥、苏子粥、竹叶汤粥等。此外,邹铉在宋朝陈直《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又广收博采,着有《寿亲养老新书》共录药粥77方。为后世中老年人食养食治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数据。
      
      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长期地方民间,结合前人应用药粥经验,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选载了药粥62方,并列出专节作了论述。尤其突出的是明•周王朱橚等编撰的《普济方》,是汉唐以来最大的一部方书。其中第257~259卷为食治门,以病为纲,共收集药粥180方,对每一粥方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是明初以前记载药粥最多的一书。除此以外,关于药粥的记载,还散见于明代其它有关书刊中。如明初开国元勋刘伯温《多能鄙事》载有药粥30蚊,戏曲作家高濂《遵生八笺》中收有38方,古琴家、戏曲理论家朱权《臞仙神隐》收录10方,以及万历进士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载粥18方等等。由此不难看出,明朝应用药粥防病治病已十分普遍了。
     直到清代,药粥疗法又有所发展。黄云鹄所著《粥谱》一书,收载粥方247个,是目前记载粥方最多的一份资料。他将所有的粥分为谷类、蔬菜类、木果类、植药类、卉药类、动物类等,简述了每一粥方的功用主治。但也有不足之处,它只是单纯地罗列粥名,又缺少用量制法,且全部为单味粥方,前人许多有效的复方药粥均未记载。在药粥的分类方面,清代也所提高,记载药粥的医书也较为广泛。如曹庭栋结合前人和自己的经验,选择了适合老人养生治病的药粥100方。在他所编的《老老恒言》中,将药粥分别列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大类。费伯雄《食鉴本草》又按风、寒、暑、湿、燥、火、气、血、阴、阳、痰等项进行分类,共载药粥29方。此外章穆的《饮食辩录》收有55方,何克諌《养生食鉴》32方,尤乘《寿世青编》载有46方。其它如吴义洛《成方切要》、张璐《本经逢原》、汪昂《医方集解》等,均有应用药粥治病的记载。延至近代,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粥疗法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一些名老中医仍能古粥新用,收效颇着。例如,近代已故名医张钖纯,首创“珠玉二宝粥“、“三宝粥”等无米药粥。当代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有用芜花根皮煮粥治疗疯狗咬伤的粥疗经验。岳美中教授,根据清•陆定圃《冷庐医话》中所载黄芪粥,结合自己临床经验,重新组方,另成一复方黄芪粥,用以治疗慢性肾炎,收到满意效果。此外,南京中医学院邹云翔教授爱用荷叶粥降低血脂和血压,北京中医研究院名老中医沈仲圭应用神仙粥治疗感冒等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综观古今,药粥在我国医药史上可谓源远流长。随着饮食疗法的普及提高和老年医学、营养学、免疫学的不断发展,祖国医学宝库中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药粥疗法,也应重放光彩,为着人类的健康事业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