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每到秋冬季,有不少人到药店购买滋补类中药饮片,说要回家做药膳尝尝。
作为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膳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拓食物来源并发明医药,故有“药食同源”之说,据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很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加大枣、山药、百合、生姜等),同样《黄帝内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不少药膳名方(包括药粥、药酒)如当归羊肉汤,一直沿用至今。
据介绍,药膳并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坚持因症、因时、因人、因地的原则。
一是因病症用膳。中医讲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病人是选用补血的食物如大枣、花生;阴虚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只有因病选用材料,才能发挥药膳的保健作用。否则就不能起效,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是因时而异。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之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
三是因人用膳。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之品。这都是在药膳选择材料时应注意的。
四是因地而异。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差异,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亦有不同,有的地区潮湿,饮食多温燥辛辣;有的地处寒冷,饮食多热而滋腻。而南方的广东饮食则多清凉甘淡,在应用药膳选料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