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民谚也有“猴头燕窝,不如多吃米馍”之说。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些都说明平时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我国从古至今是这样认识,在国外亦然。生于2500多年前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活到107岁的高龄,他把饮食放在治疗的重要地位,经常食用蜂蜜。他说:“蜂蜜与食物并用是滋补和促进健康的。”在九、十世纪,非洲流行一本《论饮食》的书,书中说:“如果你能以饮食,也能以药剂来治好病人的话,还是请选择饮食吧!”现在,国外靠药物补养者较少,多注重食物的营养。
但是,有些人认为,要使身体健壮,非服用补药不可,说补药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也有些人迷信补药,本来身体正常,总以为吃些补药,可以增强体质,祛病延年。其实,这些认识都是很片面的。比如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本来体质不虚,营养足够,再服补药,不但失去了“补”的意义,而且这些药物还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导致疾病的产生。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决定于有没有疾病;体质的强弱在于体育锻炼如何。因疾病而妨碍健康的,可以药物治疗为主,饮食营养为辅。无病但因营养不足而体弱的,则以“食补”加强营养为主,适当的体育锻炼为辅。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饮食正常,营养充足,是根本用不着补药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固然肥美,但养分并不全面,还需要靠粮食、蔬菜、水果来供应。
“药补不如食补”是有科学道理的。我国自古即有“医食同源”之说,历代名医均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重于调补”。所以从古至令,食补调养,不论用于治病,或是用于促身体健康,都是不可缺少的措施。因为食物不但含肴各种营养素,为人体所必需,而且,每一种食物对于防病和治病都有各自的功能。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食物和中药并无绝对的分界。不论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还是鸡鱼肉蛋,都能作药用。每一种食物,都同中药一样,具有酸、辛、苦、甘、咸和寒、凉、温、热、平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食物同时也是药物。而专用的药物则具有某种轻重不同的毒性和弊害,而食物则是无毒的。
在需要用“补”的人,则以“食补”为最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选择适当的食物,就可以发挥其“补正”的有益作用,而有利于身体健康。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