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者
高温作业对人体生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高温会使人体热平衡失调,当对流和辐射散热的方式受到限制时,不得不靠蒸发的方式散热。而实际上,高温作业时,人体排出的汗液往往形成汗滴淌下,故不能完全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可导致体内蓄热,使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容易出现头晕目眩、心悸胸闷、恶心反胃等症候。其次,大量出汗可引起钠盐、钾及维生素B1、C的损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的失调。另外,高温作业使体内血液重新分配,血液多集中于体表,会引起消化道贫血,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功能紊乱,甚至造成中暑及消化道疾患等。
合理的营养调节对于高温作业者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高温作业时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快,故须适当补充.蛋白质供给量应占膳食总热能的15%以上。可酌情选食瘦肉、鱼类、大豆及其制品、牛奶等。
为了补尝高温作业时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和盐分,最好的办法是随饮料进盐。补充盐水不仅能帮助恢复水盐平衡,还能防止血液浓缩,并改善其他主观感觉上的不适。补充水盐量取决于出汗量及膳食中的进盐量。一般一个工作日内出汗5升左右,每人每日应补充饮水3~5升,食盐20~24g即可。如一日膳食中已有1 2~1 5克食盐,则饮料中只需补充8~1 Og。这些盐可用适口的盐开水或盐茶补充。
在高温环境中,随着体内水分的丧失,可能出现缺钾现象。长期缺钾的人在高温环境中最易中暑。故高温作业者不应忽视补钾,宜多吃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黄豆、绿豆、蚕豆、豌豆、海带、菠菜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建议:高温作业者最好每人每天补充维生素B 1、B2各2mg,钙1 g,这样可减少体内糖类和组织蛋白的消耗,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高气压作业者
在军事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常需要潜入水下工作,每下潜10米静水压就增加一个大气压。人在水下必须呼吸与潜水深度压强相等的压缩空气。当潜水深度超过150米时,容易出现高压神经综合症状,以致产生潜函病。人体处于这种高气压环境中如何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动物实验表明:在高气压环境中,补充蛋白质和增加维生素的供给量,有利于补偿高压应激,可使实验动物生长良好。若在高压环境中不增加硫胺素、泛酸、维生素A、D、E、K中的任何一种,则使动物处于不能维持正常生长的边缘。潜水作业人员在高压环境中,可引起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体重减轻,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多,一些矿物质损失较多,总的说来营养素需要量增加。为维持正常代谢和体重,研究者提出摄入的热量应为该环境中基础代谢率的1 17~ 1 8倍。蛋白质的供给量为每日1 20—200g,脂肪1 60~1 80g,碳水化合物400~500g。在膳食供给时,要注意供应充足的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另外,每天至少供给硫胺素、核黄素各2 5 m g,尼克酰胺25mg,抗坏血酸1 00mg。
实际工作中要考虑到在高气压条件下工作人员的食欲减退问题,为了维持足够的营养素,专家强调要供给充足的果蔬与饮料,少给产气的食物。在加压前2~3小时供给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和易消化的膳食较好。加压中给含糖的点心可快速供给热量。由于加压时尿量较多,故每人每天至少要给水和饮料2升,但饮料中不宜含酒精。
低气压作业者
低气压环境主要是指高原和高空环境。人在低气压环境中,由于吸人的空气中氧分压较在常压下低,所以使肺泡气中氧分压下降,肺泡与血液中氧分压之间的压力差下降,这又造成血液与组织中氧的压力差降低,致使组织供氧不足而发生缺氧。突然的严重缺氧者可发生昏迷,轻者可出现高山适应不良症侯或高山病。缺氧亦会使消化腺分泌减少,唾液、胃液、胆汁及肠液的分泌量皆减少。初入3200米高原者,空腹胃液量及胃液中游离盐酸含量都较当地人低。
早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高碳水化合物有利于减轻或消除低气压环境缺氧引起的症状。在模拟3350米高度摄取水果、糖泉等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与摄取肉类、鸡蛋、干酪和干果等低碳相匕台嘞膳食比较,摄取高碳水化合物者呼吸气体交换量、动脉中氧分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皆增加。在飞行前吃一些高碳水化合物者,可以飞达相当于4570~51 80米的高度;而飞行前若吃高蛋白、高脂肪膳食或不进食者,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在高原工作的人,由于同时伴有寒冷,故应供应充足的热量。供给热量中蛋白质来源应占1 2%,碳水化合物占60%以上。或每天供给妁碳水化合物量不低于320g。还有人主张在高原缺氧环境中每人每日至少应食用75g蔗糖。由于在缺氧条件下造血活性增加,因此应增加铁的供给量。在发生急、慢性高山病时,需要采用综合疗法,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这样可减轻急、慢性高山病的症状及急性高山病引起的体力下降。补给多种维生素是综合治疗措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尤其要补充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吡哆醇、抗坏血酸及雄生素PP,由于消化道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要供给容易消化的食物。
井下作业者
从事井下作业的人员长期工作在地下,不仅见不到阳光,而且还接触各种无机或有机的粉尘作业,受到有毒气体和高温、高湿等有害因素的影响,故客易引起尘肺病、支气管炎、感冒、关节炎等疾病;由于劳动强度大,饮食量大,而井下餐次间隔时间长,因而井下作业人员患胃肠病者也不少;由于出汗和粉尘对皮肤的刺激,患皮肤病的人也较多。减少或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改善劳动作业条件,降低粉尘作业浓度,加强井下通风,经常洗涤和日光浴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合理的饮食营养,增加必要的营养素,对预防井下作业者的职业病也是至关重要的,井下作业人员每日所需的热量较高,一般每天约需热量16000~20000千焦耳。根据工种、作业的强度、井下温度、机械化程度的不同、所需的热量又有一定的差别。井下作业人员的一日三餐应供给高热量膳食,食物的分配也应争取平衡,即三餐的热量和质量应根据需要分配。另外,在上班中间供应一顿保健餐,热量可在5900千焦耳左右,有的专家曾指出保健餐应含有蛋白质65g、脂肪40g、碳水化合物21 5g。对保健餐的供给必须予以足够重视,不可流于形式。不少单位一直仅用面包和饼干作为保健餐,这样不仅达不到质量要求,而且会使胃部反酸,起不到保健餐的作用。应该设有专门人员负责食谱和营养计算,不仅有品种丰富的干食、稀食可供选择,还应有炒菜和可口的凉菜。工人们吃了这样的保健餐,可提高生产效率,肠胃病的发病率也降低了,从而保证了井下作业人员的健康。
由于地下环境的限制,井下作业人员见到阳光的机会较少,故对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补充尤为重要。要着重补充维生素A、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这些维生素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增强皮肤抵力和眼睛的暗适应能力。另外,维生素B1和B2也应适量补充。诸种维生素的补充方法,可在膳食中供给绿叶蔬菜、胡萝卜、猪肝、鸡蛋、牛肉等。据报道,在高温高湿的煤矿内工作的采煤工人海天排汗守达5升以上,汗液中排出的氯化钠可达24g,尿中氯化钠的排出量达28g,所以除了要保证水和无机盐的供给外,还应给予含维生素和氯化钠的饮料。
井下作业实行三班制的较多,对于夜餐的供应品种和质量不应少于白班供应,还要经常变换品种,以提高井下作业人员的食欲,保证他们的健康。
摘自《食疗保健》文/徐永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